【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王郴平:人才决定未来

01.09.2014  10:00

 

学校人才引进势头很好,相当成功!”作为西南交大培养、如今返校工作的“千人计划”学者,王郴平教授对母校自然格外关注。在短短半小时的访谈中,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异同到教授的责任,从横向、纵向项目到论文发表误区,王郴平谈的几乎都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对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建议,“直面差距、奋起直追,这才是交大人”。

 

人才队伍是硬指标

和清华、北大等高校相比,我们要承认差距。”怀爱校、荣校之赤心,王郴平直言,人才队伍状况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交大还有提升的空间。

在王郴平看来,西南交大的工程教育、尤其是土木工程,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但和更好学校相比仍存在差距。大力推行人才强校主战略无疑是一剂良方——没有“”,再美的蓝图也不过海市蜃楼。学校大力推进的“人才强校主战略”和随之而来的国际化战略等一脉相承。他建议,学校进一步下放院系自主权,以期更加充分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假以时日、必见成效”。

此外,能否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国内研究型大学硬件设备普遍较好,这对于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但软环境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教授评、聘,王郴平有自己的看法。

 

国内教授为什么那么多?!

在王郴平的印象中,发达国家,一所高校的一个专业的教授人数比较少,其学术水平基乎都在同一层面上。而国内,同一所高校里,教授学术水平差距之大,可谓“云泥之别”。教授太多、评聘太易,自然就有了“南郭先生”。

评教授,少不了对其论文发表的考核。如何考核论文?王郴平的原则是,不可不看,但也不可“唯论文论”。

教授在相应领域顶级期刊要有文章,这对于提升学校声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在美国,好的研究型学校里面也只有部分教授能够做到长年有论文在顶级期刊发表。

工程类的教授有义务发表好文章,但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有价值的技术有同等的意义。写论文,要能解决问题,而非纸上谈兵。美国研究型大学应用类工程领域的学者很多都是从工程实践中寻找问题,再用交叉学科方法加以解决,这是目前和将来的趋势。论文不可唯SCI论,“这几乎成了国内通病,对于应用型强的工科,对于针对性强的领域,单纯追求SCI数量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只是在理科和理论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比如说力学),SCI或高水平期刊的论文才是最主要的评估指标。

 

专心才能出成绩

王郴平直言,当今真正能够专心学术,“手不释卷、目不窥园”的学者少了,但也正是这些人,做出了别人做不到的成绩。“翟婉明院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做研究很专心,目前每年还自己亲笔写多篇论文。

有些老师尽管很忙,似乎经常加班加点,但为什么成绩甚微?王郴平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他们参与横向项目太多,真正潜心科研的时间、精力有所欠缺。他建议,老师们把精力放在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上去,即便参与横向项目,也要把现场需求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美国高校教授在横向项目上没有竞争力,横向项目几乎都由咨询公司拿走,他们更鼓励教授们去争取纵向项目,出高水平文章,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有竞争力、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王郴平说,“如何引才、育才、‘逼’才,美国高校的做法值得参考。

 

人物介绍:

王郴平,“千人计划”学者,博士,教授,目前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SU)讲席教授。1983年于西南交通大学运输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取北京交通大学运输工程系硕士学位,1992年获取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