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吴鹿鸣:人才强校关乎交大未来
“人才强校,关键在于落实。”谈及人才强校主战略,国家级教学名师吴鹿鸣教授直言,“学校可谓藏龙卧虎,但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略显不足。‘引才’、‘育才’、‘逼才’,事关百年交大的荣辱兴衰。”
在吴鹿鸣看来,人才引进绝非朝夕之功,不仅要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为贤才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真正的人才,重金也‘买’不来。”吴鹿鸣说,“不仅待遇留人,更应感情留人。要把西南交大建设成为大爱的校园,在教职工的心中点一盏灯。交大人,当与学校风雨同舟,砥砺同行。”
“交大是所老校,117年栉风沐雨沉淀出培养‘人才’乃至‘人物’的沃土。”对于学校本土人才培育,吴鹿鸣底气十足,“今年我77岁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交大人,我深谙母校的风骨和气度。”忆及美好的唐院求学时光,他有些感慨:“恍若隔世,犹在眼前。在唐山,为我们授课的几乎都是享誉全国的学者,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为我打下了人生底色。”
“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吴鹿鸣坦言,“个别教师眼里只有科研,淡化了学生;唯‘职称’论成败,功利主义悄然抬头。”他说,科研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育人才是办学初衷。“教学质量关乎学校声誉,更关乎民族的希望”,吴鹿鸣说,“如果一味重科研、轻教学,那么大学与‘研究院’何异?”他强调,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职责,院士、名师也要站上本科生的讲台,引进人才同样应承担教学任务。“大学影响着同学们的一生。”吴鹿鸣说,“在交大,没有‘大牌明星’式的所谓‘大师’,我身边的专家学者,皆‘为学如严师,相知如契友’。在这里,我满怀希望。”
“科研搞得好可以评教授,教学质量高为什么不可以呢?教学也有‘奇才’,教学贡献突出的老师同样值得尊敬。”以“老交大人”责任、担当,吴鹿鸣建言,“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让引进人才也‘坐不住’,在新的高度下参与竞争,充分发挥作用。否则,引进人才和原有人才在资源分配上容易产生矛盾。”
“不是拿了学位、发了论文、写了专著,就成了大学老师,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作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吴鹿鸣认为,“那些只盯着职称、待遇的所谓‘学者’,我劝他不要踏进高校的门。”年逾古稀的他,几乎每天仍工作至深夜两、三点,只为录制出高质量的MOOCs课程,实现“以学识受惠于民”的梦想。“大学老师当有‘不在滚滚红尘中迷失,不被汹涌潮流裹挟’的淡定从容。老师自己都坐不住、静不下来,如何指望学生潜心学术?”吴鹿鸣说,“MOOCs课程录制要求高、任务重,教学名师不带头,哪还称得上名师?”他建议,搞好学校的“60后工程”,发挥离退休老教授群体的余热,帮扶青年教职工走得更好、更快。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未来,吴鹿鸣颇为自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影响的不仅是今天。唐山时期,一个班走出四位院士;只要不懈怠、不动摇,未来之交大,俯仰无愧!”
人物简介:
吴鹿鸣教授,国家工科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及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原负责人。1936年出生于安徽桐城。1957年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直站在本科的讲台上。他长期潜心于教学改革,探索课堂、实验室、创新活动中心的新型平台式教学模式,瞄准国内一流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机械设计”获评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主持);“工科基地”获评教育部优秀基地(主持);国家级机械基础教学团队负责人;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主持),二等奖一项(主持);省部级奖多项;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