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强力推进芦山地震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28.10.2013  18:50

【专报要点】“4•20”芦山地震波及面广、余震多、救援难、隐患形势非常严峻,给灾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期《专报》提出,为尽快实现灾区理性、科学重建及跨越发展,灾后重建应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规划灾后“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极,制定“关键元-支撑核-中心点-发展极”路线图;通过推行新型的农村城镇化、集镇城镇化和城镇体系化,重塑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版图。

四川大学徐玖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重特大灾害社会风险演化机理及应对决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芦山地震灾区重建研究》中,就灾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是芦山地震灾区重建的客观要求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改变多民族、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芦山地震灾区地处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结合的过渡地带,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地区,地震造成其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承载力下降。灾区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起步时期,不当的重建方式可能会带来巨大重建风险,造成生态弱均衡、社会亚稳定、经济次协调的态势,导致灾区“二次受灾”,影响灾区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将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
芦山地震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大于挑战。地震破坏灾区固有结构和布局,重塑灾区版图的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必须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形成涌现效应。这一重建方式不仅能完成理性、科学重建,而且还能顺应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趋势,如果成功,将会成为灾后重建典范。
二、对芦山地震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思路,指导灾区重建。抓住灾后重建机遇,视灾区为特区,作为实施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一个新的增长极,变重建为新建。切实贯彻“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梯次推进、同步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夯实农村关键元,助推新型农村城镇化;强化集镇支撑核,实现新型集镇城镇化;提升城镇中心点,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形成灾后“生态-社会-经济”发展极。
(二)制定灾后重建极的发展路径,开展体系设计。梳理灾区受灾情况,确定灾区现有城镇体系、首位城市、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重建需求,制定“关键元-支撑核-中心点-发展极”路线图。明确灾区城镇的规模梯次结构、产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出台新型城镇体系详细规划。根据灾区城镇、集镇、农村受灾程度和现有条件,设计“元-核-点-极”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三)发挥农村关键元的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发挥各村比较优势,推动村落协调互动、共同发展,夯实灾区经济发展关键元。一是结合灾区民族地区文化特色,集约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实现民俗旅游型集镇化。二是着力发展林竹、茶叶、果蔬等高效绿色农业,依托蒙顶山茶、猕猴桃、汉源花椒等特色农产品,推广“果-牧-沼”种植模式,加强特色农业型集镇化。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吸纳集镇周边资源和劳动人口,建设新兴工业园区,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延伸灾区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深化特色工业型集镇化。优化特色产业布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特色发展,形成多元集镇支撑核。
(四)强化集镇支撑核的产业集群,加快集镇集聚。一是利用灾后重建扶持政策强化产业集群,打造“红色文化”、“汉代文化”、“三雅文化”等旅游产业;挖掘森林和畜牧资源,深化林产加工、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二是构建以机械制造、新材料和农产品为中心的市场型集镇综合体,以化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技术型集镇综合体,以能源、建材、石材加工为主的资源型集镇综合体。三是加快“名山-芦山-天全-荥经-草坝-名山”环形交通纽带建设,连通灾区各集镇综合体,形成具有产业互动、资源互享、优势互补的集镇群。
(五)扩大城镇中心点的辐射效应,促进产城融合。灾区各城镇依托产业帮扶政策,优化工业集中区总体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重点扶持芦山、天全、宝兴等受灾严重的工业集中区,发展新型建材等特色低碳工业;着力将雅安市培育成为灾区金融、信息、咨询服务业中心,辐射周边集镇、农村,促进灾区产业和空间聚集,形成灾区空间布局集约、功能定位互补和产业集群生态的新型城镇体系,实现产城相融。
(六)健全新型城镇化的保障体系,协调灾区发展。为规避和降低灾后生态、社会和经济重建风险,依据灾区各类农村、集镇、城镇的不同特点,兼顾区内各地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民族宗教文化等实际情况,系统构建以地震灾害评估机制、多领域专家论证机制、建设质量保证机制、社会风险防范机制、环保法律监控机制、重建资金筹集与监管机制、市县乡三级联动协调机制为要素的新型城镇化保障体系,助推灾区关键元、支撑核、中心点和发展极的协调发展。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