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弥陀镇:区域化党建让农民收获别样幸福
四川在线消息(周超文 先昌莲 游欢) 如今,只要你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乡村环境整洁有序,干部职工奔走忙碌,新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幸福和谐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是弥陀镇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激活组织‘细胞’释放出的活力。”弥陀镇党委书记赵远华说。
强村并组提升干部责任
11月24日8点不到,弥陀镇白马村党支部书记牟国友就来到“产城大道”施工现场,以便及时协助解决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在金华和牌坊两村合并为白马村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牟国友说。而这也是弥陀镇借助强村并组提升干部责任心带来的“热”效应。
2013年4月,按照地域相近、生态相似、产业相同的原则和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全面完成了强村并组工作。强村并组后,全乡由原16个村合并为7个;村、组干部由原来的64人精简为28人。
强村并组后,村组干部职数减少了,对村组干部的要求却高了,干部之间你追我赶忙富民惠民的担子更重了,责任心也更强了。各村组干部也自觉的摆正了与群众的关系,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改进了工作方式和方法,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原潜力村是全乡多年的后进村,强村并组后,公推直选了村干部,民主选举了组干部,工作大变样,多项工作名列全镇前茅。来龙山村多年前是个“烂摊子村”,几任村干部都是干到半途而退,村集体建设无人领头,产业单一,群众意见很大。公选村支书唐地莲上任后,与村、组干部一道,带领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粱和蔬菜产业,很快改变了群众腰包鼓了起来,干群关系也得到了空前融洽。
民生工程暖了心窝窝
如今每到晚饭后,居住在弥陀社区的65岁张怀友老人,都要邀约上邻里的几位老人到政府大院广场走直看看,借此散散心,7、8点钟后才回家。“现在之所以能让象张怀友一样的坚持晚饭后散步观光的老人7、8点后才回家,是缘于政府实施了‘光亮工程’。”
去年以来,弥陀镇投资200多万元对场镇公路进行“白黑”路面改造后,为了方便群众晚上出行,弥陀镇又及时出资对集镇的小街小巷全面实施“光亮工程”,新安装路灯50多盏,让整个集镇在晚上也成为了“不夜天”。
今年,弥陀镇加快了民生工程实施步伐,通过农综项目、土地整理、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全镇的基础设施发生也根本的改变。全镇实现了“村村通”、80%的村民小组实现“社社通”;60%的村民实现了“户户通”石板路。在去年完成白马至杨湾的8公里泥结路路面的硬化同时,今年年前还将开通城乡小公交,彻底解决沿途几个村村民的出行难题。
在完善全镇基础设施同时,弥陀镇还积极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加大教育教学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农家子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现如今,漫步在乡村小道,还是行走在城镇街道,总能感受到各项民生工程给沂蒙大地带来的新气象。一项项民生工程像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抚慰了百姓的心灵;一项项民生工程像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了千家万户。
创新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两张桌子,几把椅子,日前,江阳区弥陀镇司法所负责人和镇派出所相关人员来到金华村一村民院落里,搭起了“流动调解室”的台子,变“坐堂问诊”为“巡医治病”,调处两村民因建房后过路问题引发的纠纷。而自近两年来,这样的“流动调解室”就已搭台10多场次。同时,弥陀镇还充分发挥离职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在群众中的威信,还专门建立了“个人调解室”,使村里的一个个矛盾纠纷如春风化雨般得到消弥。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作为政权的基础,弥陀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牢固树立以农民群众为本、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好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把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去,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潜力村有一对80后年轻夫妇,由于与婆媳在持家缺少沟通而产生了矛盾,白马“个人调解室”负责人郭占贵获悉后主动介入,他考虑到婆媳之间并没有原则性的矛盾后,他分别从婆婆和媳妇的角度对二人进行入情入理的劝说。最后使婆婆媳二人都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一家人又重新回到了商商量量、和和睦睦的日子。
如今,弥陀镇的“流动调解室”和“个人调解室”,不仅成为村民的贴心人,更成为了政府的得力助手,让镇党委政府有了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上。今年1—10月,全镇共调解各类民事纠纷2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无一起治安刑事责任案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