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张贤亮 感谢他对时代真实而细微的记录
新华社银川9月28日电(记者何晨阳)有人说他张狂,有人说他真实。为文,他著作等身,经商,他富甲一方。生于南京、成名于宁夏的作家张贤亮走了,同时也给社会注入了新话题。众多读者甚至一些“90后”通过各种途径来哀悼这位老人。他的文字和思想为何如此让人留恋?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评论称,张贤亮曾是影响一代人青春的人物,他的作品在写实中有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心理描写,他个人在潇洒幽默的外表下有来自苦难的坚韧和生存智慧。
谈到张贤亮,不得不谈他被读者贴以“伤痕文学”标签的作品,如《灵与肉》《绿化树》等,由于惊人的细节刻画和还原能力,以及本人现实生活中本色的表露,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别样的震撼。也正因此,他的小说成了中年人回味反思过去、年轻人了解父辈经历的一面镜子,这也让他从不缺青年拥趸。
文学作品在写实、写意之外,还有让人思考的一面。与一些“苦难”作家乐于以“那段日子”为噱头炒作自己、自我封圣相比,张贤亮则坦荡、率真得多,他不回避一些非议,但也从不主动给自己贴金,即便10年前被“封”为“中国作家首富”时,他也只是以“丐帮首领”的调侃作答。
文人只是张贤亮的一面,他在经商上也做得非常成功,这就不得不说为游客熟知,拍出过《牧马人》《大话西游》《红高粱》等作品、被誉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西部影城。影城这种在荒芜中被造出的一片繁华,似乎与张贤亮本人的性格耦合,因为不管是在农场劳动、还是在那段艰苦岁月中,他始终把自己当成生活的改造者,而非顺从者,他是那段历史的忠实观察记录者,却不是故步自封、沉湎其中的批判者。
对人也是如此。张贤亮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敢说真话随性而为,亦有人认为他与“高大上”的潮流格格不入,但抛掉种种标签,率性而为的世俗,岂不就是很多人苦寻却不得的一种境界。
如今斯人已去,重新思考,我们才明白,文学就是文学,文学作品反映了作家的经历和心声,凸显了那个时代,它为我们提供谈资的同时,更多是延展我们经历的长度和宽度,不一定非得画上框框、贴上标签。
我们追忆张贤亮,不仅仅是因为那几本脍炙人口的小说,更多的是感谢他对时代真实而细微的记录,能让未曾亲历却试图观察那个时代的后来者擦亮眼睛执着向前。一个作家,能做到此,殊为不易。(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