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和他的牛背山情结

26.11.2014  10:42
作者:张俊贤 刘嫣含 来源:成都校区新闻信息中心

 
  牛背山,名字虽然平凡,知名度却越来越高。翻滚的云海、浩瀚的星空,更有可以观尽蜀中名山峻岭的“观景平台”,成为众多摄影师和驴友的向往之地,被誉为顶级形色之旅。

  从去年三月以来,作为一名资深的摄影人,副校长张强十上牛背山,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去感受牛背山的多姿多彩,去记录牛背山的变幻无常,一趟趟的拍摄,最终汇聚成“《那山》、《那云》、《那路》、《那人》”的摄影展,从几千张的作品中挑选的百余副作品,把他在十次牛背山之旅中遇到的山、看过的云、走过的路、邂逅的人一一呈现。

   感受美,更感受执着

  摄影展在雅安校本部和成都校区巡回展出后,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太美了,心生向往。”“哇,日月同辉,好壮观,这个是怎么拍出来的啊?”“这个角度很不错,值得学习”……看热闹的、看门道的,都挤在一幅幅美景图前仔细品鉴。

  不只是校内师生、雅安市民,甚至不乏专业人士和远道而来的参观者。

  资环学院一位同学看了张强的影展,想起她中学的语文老师也爱好摄影、并且常常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他的摄影作品,于是她告诉她的老师说有这样一个展览。她的老师利用周末,专程从重庆坐火车来到温江,观看张强的影展。

  “这组摄影作品充分体现了西部之大美,尤其是扑捉的天光云影,通过对光线的把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大学冉玉杰教授对摄影展的作品充分肯定。

  “张强先生在摄影中关注了其他人没有关注的东西,其他人可能关注到人、景物、云海,他还关注到人与环境,比如呈现了上山路途之艰辛,很难得。牛背山没有开发,条件很艰苦,所以张强先生这种不带功利目的的对美去追求的精神更值得钦佩。由于他去的次数很多,所以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出很好的云海,把握了很多形态的云:流云、积雨云、瀑布云,生动展现了天像之美,而且这美还是不断变化的、不可复制。”《中国国家地理》编辑刘乾坤如此评价。

  除了让观者感受到西部之大美,张强十上牛背山的执着更是打动了不少人。“美景固然美,那是通过艰辛和攀登才能看到的。当我看到照片上的每朵云彩、每片霞光,都像是在召唤自己,努力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你的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走好不喜欢走的路,才能走自己想走的路。”“人生真富挑战!”……观看摄影展的同学和观众的留言写了满满两大册。

   十上牛背山,登之不易

  《中国国家地理》对牛背山这个360度观景平台的描述为:“泥巴山、瓦屋山、峨眉山、夹金山、四姑娘山和二郎山在前,贡嘎雪山在侧,大渡河大峡谷在后,几乎天府之国的所有名山峻岭在此时都变成了玲珑盆景。而翻滚的云雾之下,群山丘陵逐级降低,缓缓融入稻浪翻滚的天府平原……”。

  从这个描述中不难体会摄影爱好者对牛背山狂热膜拜的原因。不过张强如此执着还有一个原因,作为艺体学院摄影课兼职教师,教学中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资料,张强尽量采用自己拍摄的照片,他觉得这样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十上牛背山也是为了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几年前,张强在给风景园林学院上摄影课,为了讲好风光摄影这一部分,他征求同学意见,希望暑假他去一趟西藏后再补这一课。虽然路途并不顺利,甚至还遭遇车祸,后来历经曲折才完成整个行程,不过张强觉得很值,因为最后的效果没有让学生失望。

  通往牛背山的路尤其考验意志——每次上山即便从雅安出发单边也要颠簸近八个小时,甚至多次冒着危险选择冬季等恶劣天气上山。第一次到牛背山,由于天气原因,张强几乎一无所获。但他还是立下了一个至少要去十次的雄心勃勃的拍摄计划。后来他很快发现,要完成这个计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空闲的时间同时牛背山有好的天气,这两者的交集非常少。加之去年4.20芦山地震以及后来牛背山因为两次交通事故而实行的交通管制,原定一年的计划推迟到今年国庆才完成。

  大概是每次都认真准备、仔细研判天气发展变化趋势的缘故,后来的九次上山,他都颇有收获。但背后也不乏苦楚与纠结:从未见过如此糟糕的路况,好几次在冰天雪地里下山,他宁愿步行也不想坐在车上一边望着悬崖一边感受车尾在冰雪路面上的左摆右甩;山上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网,住在潮湿阴冷的工棚式客栈,有时早上醒来,被盖上满是霜露;不止一次在漫天大雾和百无聊赖中熬过一天后,纠结的是继续等待还是撤退下山……

  执着的坚持,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牛背山上,张强被太多美的瞬间击中:日出日落、日照金山、日月同辉、山间云海、林涧云瀑、高山杜鹃、夏夜星空、七彩佛光……

  不过,张强并不认为自己的经历值得复制,正如他在摄影展前沿中的友情提醒:“牛背山风光虽美,但尚未开发,路途险恶,请谨慎前往。”

   不只是拍摄,更是一种生活

  张强说,摄影到后来,已经与艺术或技术无关,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

  有人曾经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对摄影如此痴迷?

  张强引用已故国学家钱穆先生的话说,如何安放我们的心,是人生基本的问题之一。心总爱离开身,一逛就进了所谓神之国,一逛又进了所谓物之邦。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人心不能尽向神,不能尽向物,不能老封闭在身。他说自己许久以来一直为“何处安放我心”而困惑。后来终于发现,抛开令人心累的工作事务、荣辱得失,寻找山水自然之美,其心可得愉悦!身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可以自由地飞向任何的角落。有人说,身体和灵魂,应该总有一样在路上。张强说,对于一个爱好摄影的人来说,眼睛和灵魂,应该总有一样在路上。“其实生命就是一场旅行。由生到死,由青春到暮年,由此岸到彼岸。目的地固然重要,沿途风景更不可或缺。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可能是一次次的意外、偶然、惊讶,甚至挫败、错误、失去。我们总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目的地的轮廓。”

  “那山、那云、那路、那人,一场灵魂的触动,一场视觉的盛宴。翻涌的云海,寂寥的土地,思考深切的人生。”一位观者如此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