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老师和学生均感到精神自由的课是好课

10.12.2014  04:59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肖锋)“什么是教学?什么样的课是好课?”12月9日,以“构建生本课程,聚焦能力课堂” 为主题的“2014年度成都名师、名校(园)长论坛”在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举行,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名师名校(园)长工作室领衔人、21个区(市)县和市直属(直管)学校的教师代表,以及来自德阳、绵阳、遂宁、眉山、资阳等地市州的校长和教师代表700余人共话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

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

希望在民间;立功、立德、立言;走对方向,即使步子小一点。”本次论坛上,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华教授以《让教学变成研究: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为题,纵论世界教育,建言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与方向。

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让教学变成‘研究’。”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届流行的“‘先教后学’或‘学案导学’、‘少教多学’、‘当堂训练’、‘以学定教’、‘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表演者’”等观点,张华提出了自己观点和看法。他认为,无论何种做法或模式,都不要简单化与划一化。

教师和学生是探究伙伴,要让教室充满家园般的自由氛围和实验室般的探究氛围。”张华认为,要发展每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学校文化的多样性。面对任何成功的做法或成名的学校,不要成为“追星族”去追求“时尚”,也不要使自己成为“连锁店”的一员,而要将之作为大家共同研究的“案例”、探索的资源,以产生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校文化为目的。

让教学变成“研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针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张华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少数“杰出人才”非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旨在培养“杰出人才”的“精英主义”体制设计、急功近利的措施方法反而限制着“杰出人才”的生长。

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张华表示,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为此,他提出的教育方案方案之一就是,让教学变成研究,走向“研究性教学”。

手是言说和思维的器官,解放学生的双手,是教育走上探究之途的前提。”张华认为,

应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他期待广大教师、家长和全社会,别光顾着让孩子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还要考虑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老师应不做“木头人

教师是学生,学生是称作学生的老师,老师应不做‘木头人’。”张华认为,课改的性质其实是实现教育民主,应解放每一个学生,解放每一个老师,解放每一所学校,把课程开发的决策权交给学校,让老师成为课程领导者,让老师大胆地去改变、创造,发现课程。

据悉,本次论坛共进行两天,将开展多场教育教学报告与交流活动。论坛期间,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都江堰市作协主席马及时、成都石室中学校长田间、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川大附小校长余强、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曾琴等分别进行授课和点评;成都市名校(园)长工作室代表和成都市“未来教育家”代表分别聚焦“培育能力课堂教学土壤”和“践行能力课堂我的做法”与台下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成都市名师工作室代表就“打造能力课堂实践探索”进行了成果汇报,金牛区和双流县教育行政部门就如何建设本区域名师队伍进行了经验交流。

此外,来自川大附中的杨培江、棕北中学的张艳等6名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的武侯“未来教育家”向与会专家、校长和老师们展示了6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语会秘书长、四川省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何立新组织省市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就“文本解读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入交流。成都市教科院副院长谭文丽表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为提升我市、省内一线教师教学能力与校长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碰撞、交流、观摩、学习的高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