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张助学金申请表与摩托车上的“救急章”

07.10.2015  12:28

  10月6日,三元庙村村支书邓祖明(右一)带着公章,上门为贫困户杨启远的女儿办理了国家助学金贫困证明。 四川日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四川日报网消息 三天前的一场雨,让乐至县东山镇三元庙村的土路泥泞不堪。10月6日,接到贫困户杨启远的电话,56岁的村支书邓祖明骑上摩托车便出发,一路蹒跚前行,就为了贫困户孩子的助学金申请。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村,仅有1068位村民的三元庙村,贫困人口达261人。脱贫任务重,为提高效率,方便村民办事,有些工作方式随之改变:一台摩托车,两枚公章,在节假日期间要帮助群众“救急”时,邓祖明将办公室“”到了贫困户的院坝头。

  村干部上门解燃眉之急

  15岁的高一新生杨金凤是杨启远的女儿,在乐至吴仲良中学读书,国庆假期,她带回一张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得盖上镇村两个贫困证明公章,节后交回学校。“都放假了,眼看赶不上申请这轮助学金!”杨金凤快急哭了,一个学期700多元的助学金,对这个年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的家庭来说,太重要了。

  6日一大早,杨启远试着给邓祖明打了个电话,很快,邓祖明背着公章出现在他家院坝。

  盖了村委会公章,还要镇上盖章。但大假期间,镇民政办没人值班。邓祖明揣起申请表,骑摩托车直奔镇民政办工作人员的家,又载着工作人员到镇政府开柜取章,直到把章盖了,他才长舒一口气。

  这已是这个国庆长假邓祖明办的第四张助学金申请表。为了村里4个在外读书的贫困户娃娃,他一次次奔走。别人耍假,反倒成了他最忙碌的时候。

  离开杨金凤家,邓祖明回家扒拉几口饭,又匆匆赶往贫困户张成毕家。

  张成毕老人已74岁,老伴朱宗芳因脑溢血瘫痪在床5年,一直未办理残疾证,老两口只能靠张成毕的低保维持基本生活。9月30日,两个帮扶单位和村里的94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县中医院审计科主任黎英结对张成毕家。看到张家的情况,黎英和邓祖明商量:当务之急是先帮朱宗芳办理低保。为此黎英专门从县城请来医生为朱婆婆现场鉴定。当天,邓祖明就是来为朱婆婆准备各种手续,以便节后一上班就可以去县城办证,最快3个月就能领到低保。

  低保只是救急,考虑到张成毕还有一定劳动能力,家门前有现成的水塘,邓祖明又坐下来同他商量,建议他喂上20只土鸭,一年可养三批,就能收入近2000元。3年后,他家里的小牛犊还能卖1万多元,这样,吃饭、吃药的问题就解决了。邓祖明给黎英打电话说明了张老汉的需求,黎英一口答应:节后就把鸭苗送来。

  脱贫“摘帽”有好帮手

  路不好是邓祖明的“心头痛”。离开张成毕家不远,他“”了一脚,下车蹲在田边查看已规划好的路基线。

  三元庙村的环村水泥路,已经修起三面,只有4社到5社间还有个1.1公里的缺口,村民出行得绕开水库,多走一倍冤枉路。两年前,村里就开始谋划修路,但村民要自投20多万元,人均1000多元,4社经济条件较差,凑不齐这笔钱。

  “虽然是贫困村,但项目和资金都没下来,只有等。”邓祖明叹口气说,但不管怎样,得先做准备。

  脱贫“摘帽”,既要修路,更要发展产业。产业怎么兴?也是邓祖明这段时间反复思量的。

  作为片区外普通贫困村,三元庙村水稻玉米、蚕茧生猪样样有,但样样不强,产业握不成拳,发展缺领头羊。为早点摆脱“穷了还种,种了还穷”的循环,邓祖明把希望投向6社“金土地工程”整理好的160余亩地。

  但土地规模毕竟不大,优势也不明显,有意愿的业主很少。他几经周折,找到在乐至当地发展的四川英姐生态农业公司老板李英,筹划发展食药两用的刺梨产业。

  能否搞起来,邓祖明有些拿不准,幸好有新帮手——县委宣传部下派的“第一书记”吴晓君给他出主意。

  6日,已是吴晓君驻村的第35天,经过前期摸底和与村上干部反复商讨,这个见多识广、头脑活泛的“80后”给村里酝酿出“五个一扶贫计划”:铺设一条4公里环村水泥路,建成一个安岳乐至的菜篮子,发展一个刺梨种植观光园,打造一个乐至户外活动基地,构建一个三元庙水库湖休闲农业区。

  在帮扶单位的助力下,扶贫攻坚,三元庙村正在加油跑。

  四川日报记者 陈岩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