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栋:希望以生物新材料应用造福老百姓

08.02.2014  08:51

张兴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四川日报记者 肖雨杨 摄

75岁的张兴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

士土生土长的“草根院士”——张兴栋

1938年生,四川南充人,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现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

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轰动学界,证明多孔磷酸钙陶瓷植入肌体后,可诱导再生成新骨头,从而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获国家、部省级和国际科技奖10余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生产注册证6项,主持和参与组织国内外生物材料大会20余次,出任2012年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主席,对促进我国和国际生物医学材料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影响力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

美国国家工程院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工程院,其院士是授予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目前美籍院士总数2250人,外籍院士214人。其中,健在的中国籍院士9人:宋健、徐匡迪、周济、王淀佐、谢克昌、姚熹、郑哲敏、曹湘洪、张兴栋。

 

2月6日晚上10点,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0点,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

2月7日下午,四川大学举行张兴栋院士媒体见面会,记者采访了这位75岁的老人。

□四川日报记者 江芸涵

当选事先不知情由 科学家“背靠背”提名评出

2月6日晚上10点多,张兴栋接到美国学生的电话,被告知在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上看到被评为外籍院士的消息。这一晚,不断有学生朋友打来祝贺电话,但张兴栋很平静,只说“无所谓”。2月7日一早,他照例来到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当选的消息只让张兴栋有些意外。与中国院士要自主申报不同,美国院士是“背靠背”由科学家提名评出,本人事前并不知晓。美国国家工程院在2月6日发来电子邮件,并在2月7日上午寄达正式的通知信函。

在美国国家工程院官网上,对张兴栋有这样一句简介,“对肌肉-骨骼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开发方面的贡献。”今年9月,他将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证书颁发大会。

开拓生物材料新途径 经过18年非议终站上科学之巅

1983年,张兴栋在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一次给狗更换颌骨的实验中,他偶然发现磷酸钙陶瓷植入肌肉中可以诱导形成新骨头。1991年,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确证,多孔磷酸钙陶瓷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理论。

无生命材料能转变成有生命的人体组织,由此开拓生物材料发展的新途径。”张兴栋说,举个例子,传统的骨修复主要是用各种材料来替代骨头,但他的研究证明了多孔磷酸钙陶瓷植入肌体后,可以诱导再生成新骨头,从而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在国际上引起巨大轰动的同时,非议随之而来,“一个学物理的,他提出的理论能信吗?”从理论提出到最终获得科学界认可,张兴栋又经历了18年。“科学研究没有困难就没有搞头。”曾经,为了拿出群体性的统计数据,他带着学生给60多只兔子、20多条狗、100多只老鼠作了上万张切片,整整6个月,交出了生物材料研究领域让人心服的报告。

200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张兴栋的报告被列为第一个大会报告,他的理论终于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最高认可。“令我最激动的不是闪光的奖杯,也不是站在国际讲台上作报告的时刻,而是一个新成果诞生的瞬间,那是真正的永恒的属于我的时刻。”张兴栋说。

75岁老人每年只休一天 推广新材料,解决百姓看病贵

满口四川话,没有留学经历,张兴栋自称是土生土长的“草根院士”。从1960年毕业留校至今,张兴栋一直走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前沿:2002年注册公司,2003年生产出第一个牙种植体,2007年产品用到全国600多个医院,20多万临床病例。

张兴栋工作的中心,一年能创造上千万产值,其“骨诱导人工骨”产品已经让全国各地的患者受益。他感谢川大提供了一个能自主发展的产学研平台,为他的研究创造了环境。“在产品研发中发现理论的问题,然后再反哺理论研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是科研成功的关键。

在学生张璇眼中,烟不离手的张兴栋精力旺盛,每年只休息初一一天,其余时间要么出差,要么在中心上班,从来没有周末。“为了科研,他75岁还经常熬通宵。

张兴栋现在还带着20多个研究生,他经常告诉学生和青年教师,“人才的培养必须经历摸爬滚打,不吃点苦不行。”曾经带的一个学生因交不出他要求的国外生物材料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一度想放弃,张兴栋又骂又教地逼着学生坚持到底,最终发表的论文入选当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张兴栋不会停下来。“现在国内市场的生物医学材料80%的高端产品都是国外的,成本高,希望我的研究能加快生物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