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六式”工作法精准减贫2.79万人 缺啥补啥 一扶一个准

11.12.2015  11:02

 

□记者  李建英  向朝伦  陈四四
        12月2日中午,广元剑阁县木马镇松林村1组,贫困户张国金提着饲料桶,正给一群小白猪喂食。“再等几个月,把猪养大交回合作社,就可赚到上万元。”眼前这100头仔猪,张国金没花一分钱,领回代养的。代养是剑阁县扶贫“六式”工作方法中“互助式”的一种模式。通过实施“六式”扶贫,去年至今,全县减贫27985人,为脱贫奔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30多岁的张国金,前几年养猪遭遇猪价下跌,亏损4万多元。后来他外出打工,左手又因工伤失去两指。连番打击,让一家人生活陷入贫困,被列为扶贫帮扶对象。今年,木马镇引入翠云生猪合作社,开展“1211”代养扶贫,即一栋圈、两个人、一年出栏1000头猪、赚10万元。张国金家成为全镇开展代养扶贫的8户贫困户之一,因为圈小,先试养100头。
        冬日暖阳透过窗户照进猪舍,土墙垒的圈舍里暖烘烘的,分隔的四个小圈栏上挂着“猪只存栏记录卡”,当天喂料情况、温度湿度、防疫杀菌等,都有详细记载。按照协议,合作社免费提供猪仔、饲料、疫苗和管理技术,生猪出栏后,合作社统一收购,保底价15元/公斤,卖猪所得扣除成本,归张国金所有。“按目前的行情,100头猪可以让弟弟一家走出困境。”哥哥张国军欣慰地说。
        “这种扶贫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个性化。”剑阁县扶贫移民局政策法规股负责人袁加洪介绍,对于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来说尤其有用,“也就是说缺啥补啥”。
        剑阁地处山区,目前有贫困村163个,贫困户32932户、93604人,贫困发生率达15.6%。结合实际,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该县探索出条件式、产权式、安居式、户长式、亲情式、互助式的“六式”扶贫法。
        条件式扶贫,主要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破解水、电、路等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产权式扶贫则是让贫困户当“股东”,将手中的土地、山林等进行流转、出租、入股,作为资本转化为股权获得财产性收入;安居式扶贫通过搬迁安置、土坯房改造等,解决住好问题;户长式、亲情式、互助式扶贫,是广泛发动亲戚邻里,从务工、产业、劳力等方面,以富帮穷,以多帮少,互帮互助。以“六式”扶贫为抓手,2015年,该县整合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在33个贫困村硬化通村公路126.7公里,改造农村电网778户,实施一批人畜饮水工程,33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383个,合作社对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投入品供应、产品收购、品牌营销等服务。
        木马镇金魁村一组59岁的神志荣,因身体差不宜重体力劳动,资金缺乏,帮扶单位县政协为其量身订制2015年脱贫目标:养9头猪、300只鸡,种2亩核桃。神志荣指着屋后的猪圈鸡棚告诉记者,今年已出栏8头猪、300只鸡,增收6000多元。新修的鸡棚还要扩大养鸡规模,加上核桃树3年后挂果,脱贫有了长期保障。
        缺资金的,通过小额扶贫贷款、专项扶贫资金等方式支持;缺技术的,通过合作社和帮扶单位解决;缺劳力的,亲戚邻里帮忙……剑阁县的“六式”扶贫工作法,精准到户量身订制扶贫规划,持续培养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木马镇镇长熊丽蓉说,只要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到贫困户身上,就会一扶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