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对一"到"组团式"再到"导师制"兴文县持续创新帮扶机制

07.12.2015  08:49

□本报记者 颜婧 吴亚飞

“多亏有‘五帮村’顾问团的持续帮助,让我们甩掉贫困帽,开始奔小康。”11月27日,位于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四龙村的洞藏酒生产基地项目完成二期规划。村支书曾泽赋颇为自豪:村里连片的溶洞群已通过一期建设变为天然酒窖,未来这里还有酒博物馆、酒庄,投资总额逾2亿元。

四龙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化受益于该县持续开展的“五帮村”活动。几年来,该县坚持每年选派1000余名帮扶人员组成顾问团,全域覆盖到257个村(社区),分别担任党建指导员、驻村政法干警、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和名誉村主任。从促民富,到解民忧,“五帮村”成为村村标配的发展“顾问团”,仅去年就承诺办理实事2110余件,办结率逾95%。

“一对一”升级为“组团式”

“五帮村”顾问团的前身,是2012年兴文为改善全县后进村、贫困村面貌,出台的一帮一机制。比如对矛盾突出村,着重选派熟悉法律法规的政法系统干部驻村;对产业欠缺的村,着重选派专业技能强、市场信息灵的科技工作者驻村,“使每个村都能找到发展突破点。”兴文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银介绍。

2012年底,兴文县决定将“一对一”帮扶升级至“组团式”帮扶,并将全县257个村(社区)全部纳入帮扶的“大盘子”,村村都配齐“五帮村”顾问团,并出台管理制度,对顾问团进村工作情况一月一分析、一季度一督查,力求实现均衡科学发展。如今,“要引进产业项目,找名誉村主任;要搞好基层组织建设,找党建指导员;提高村民致富本领,找科技特派员;化解矛盾纠纷,找政法干警;提高村干部活力,请大学生村官帮忙”已成当地的帮扶特色。

带来致富产业和项目

今年“十一”黄金周,万余名游客到四龙村参观“石海洞天藏白酒”奇景。曾泽赋说,靠这个项目,我们从过去的后进村、贫困村,发展成现在的先进村、旅游村,“多亏了‘名誉村主任’杨宗保”。

从四龙村走出去的杨宗保现在是成都某集团的总经理。受“五帮村”活动的召唤,回来干起“名誉村主任”。利用自己的人脉与眼光,他帮助村民在四龙村的石头里做文章,利用溶洞恒温恒湿、空气中微生物种类丰富的特点,邀请酒企老总们陆续进村考察“洞藏酒”项目,将过去的闲置资源,变成了增产增收的资产。

作为四龙村顾问团的党建指导员,兴文县食药监局局长李应红则与杨宗保等人紧密配合,从健全村两委工作机制、增强群众凝聚力等入手,营造出该村良好的招商氛围。2013年,泸州某酒业公司与四龙村签订6亿元的合作协议,一期项目投产以来,已解决劳动力100余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一举脱贫。

“五帮村”顾问团的效益持续显现。九丝城镇双合村已发展蚕桑园1150余亩,“每亩产值达1500元,是过去种玉米的4倍。”村支书周兴松说,石海茧丝绸公司副总经理刘力智是该村的科技特派员,他带来立体式、机械化的种养技术培训,组织村民发展现代桑蚕产业,108户养蚕农户今年增收近百万元。

两年多来,“五帮村”顾问团共引进项目650余个,提供致富信息1050余条,开展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指导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265个。

为村干部配帮扶导师

今年初开始,该县“五帮村”顾问团又对困难群众和老大难问题进行细化和重点突破,县委从各部门甄选49名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书的导师,组织导师与村干部们结对进行“传帮带教督”,带领村干部适应岗位、快速成长。10月17日,记者在贫困村柏坳林村见到县政务服务中心退休干部戴光友时,他正带着村两委干部走访贫困户。今年初,戴光友已协助该村村支书任绪斌完成整体脱贫产业发展规划。“有了戴老师给我‘开小灶’,我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底气都足了不少。”任绪斌说。“导师制是对‘五帮村’顾问团机制的深化。让村干部在‘脑力风暴’中更加成熟,具备全局眼光。”陈银表示,截至目前,已有11名干部因“五帮村”活动表现突出受到组织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