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开展贫困村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培训
为切实提高贫困村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能力, 7月27日-28日,江安县在县委党校举办了2015年贫困村干部扶贫培训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罗世俊出席开班式并作重要讲话。培训突出“骨干、实用、效果、严格”,着力提升贫困村干部引领本村发展、服务贫困群众和开展农村扶贫解困的能力素质,培训效果突出。
一是培训对象全面重骨干。县委高度重视,把贫困村干部培训列入今年全县村(社区)干部教育主体培训班。县扶贫移民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精心制定贫困村培训方案、教学计划、落实培训人员、组织培训内容。由各乡镇政府在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三职”(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干部中,各选派1名优秀的村干部,与乡镇扶贫干事、县扶贫移民局全体扶贫工作人员一起集中培训。培训对象覆盖县、乡镇、村三级,全面覆盖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二是培训内容实用重操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学习内容,把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及县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要精神解读,扶贫开发支撑政策、精准扶贫工作理念、扶贫开发规划及项目编制、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扶贫统计(包括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扶贫项目进度、驻村帮扶、小额信贷、贫困村互助社等)、现代农业发展、职务犯罪与预防、党员党性修养等内容作为课程,开展课堂讲解。培训结束后将培训内容整理印制成资料汇编,人手一册,用于指导工作。
三是培训互动交流重效果。培训由开班仪式、专题讲座、座谈讨论组成。开班仪式上,县领导罗世俊就我县扶贫工作作了四点强调:一是要认清新形势,统一思想行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今年初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攻坚形势紧迫。二是明确新目标,坚决完成任务。要把握住“三个全部”①目标任务,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一套“3+10政策组合拳”②,瞄准全县建档立卡的50个贫困村、9032户28165人,靶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到2017年脱贫解困80%、2019年全部脱贫解困的目标;三是贯彻新要求,理顺工作思路,扶贫工作方式要实现五大转变③。四是增添新举措,确保扶贫成效。要做到“四个切实”④、“六个精准”⑤、“五个一批”⑥,切实解决9个方面⑦突出问题、构建五个机制⑧和六大保障⑨,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专题讲座安排了县扶贫、县发改、县委农办、县检察院、县委党校等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业务骨干登台讲课。座谈讨论于7月28日下午召开,讨论就“县、乡、村各级干部如何驻村帮扶贫困户脱贫解困?怎样建设贫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引进龙头企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资产收益、发展贫困村主导产业、搞好扶贫基础工作?”等问题展开。12名村干部结合实际,交流本村扶贫工作做法、成效,提出工作中无法破解困难和问题。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李国华现场分别解疑释惑。培训交流互动,促进了贫困村干部学思结合,提高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力和贯彻落实力。
四是培训管理严格重落实。县扶贫移民局和县委党校安排专人全程跟班,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座牌培训制、请假制等培训制度,确保学习时间、人员、效果“三落实”。强化培训效果考评,要求贫困村干部在培训结束后,认真谋划本村2015-2019年扶贫开发规划,每人撰写提交“新常态下如何做好自身工作,带领贫困群众发展致富”的学习心得体会,并将培训情况纳入乡镇和贫困村年度实绩考核,作为评先评优、评定等次的依据,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注:
①三个全部: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县)全部“摘帽”。
②“3+10”组合拳:“3”,即是总体蓝图的新10年《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硬性约束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行动指南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10”,即是即将集中出台扶贫开发10个专项方案。
③五大转变: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分散资源向整合资源转变、“输血”式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转变、松散管理向严格管理转变以及普惠与特惠共存的方式转变。
④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⑤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⑥五个一批:即扶持生产与就业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灾后重建一批
⑦9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贫困户住房、贫困地区交通、供水保障体系、电力和信息网络、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文化、科技、生态问题。概要说,就是房、路、水、电、信、教、医、文、科、生,这都是贫困地区、贫困居民的强烈诉求,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⑧五个机制:目标责任、投入增长、资产扶贫、社会扶贫、绩效评估机制。
⑨六大保障:建强领导班子、夯实基层基础、落实驻村帮扶、突出群众主体、加强乡村治理、强化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