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创新开展“四个两线合一”自发迁居贫困村实现“蜕变”
盐边县白沙沟村是彝族聚居村,也是全县3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居民330户1417人,该村是由凉山洲、云南省、本县其它乡(镇)等地方自发自迁至此处后,于1994年新组建的行政村。有贫困人口117户584人(含凉山自迁26户115人),该村人员构成复杂、基础设施落后、气候条件差、环境恶劣、产能低下,脱贫退出难度相当大。为打赢该村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市、县、乡、村四级多次召开专题研究部署会议,深入查找该村发展症结和短板,群策群力探索该村产业发展路径,创新开展“四个两线合一”,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
自迁识别+原籍识别两线合一,确保“不落一人”。按照中央、省、市“不落一户,不掉一人”的总体要求,盐边县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对该村实行自迁户和原籍户一视同仁开展识别,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584人,其中自发迁居户26户115人。在征求自发迁居户意愿的基础上,按照脱贫攻坚政策享受“二选一”的要求(可在居住地享受,也可在原籍享受,两者其中选择一项),信函原籍党委、政府,共同协商解决政策享受、户籍办理等问题,确保自迁贫困户应享尽享脱贫攻坚各类政策。
政策宣讲+载体建设两线合一,激发内生动力。针对该村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发展意识薄弱等实际。盐边县高度重视“五个一”帮扶力量配备工作,确定由县分管扶贫领导联系指导该村,市、县两级安排市扶贫移民局和县扶贫移民局两个脱贫攻坚专业部门帮扶该村,市、县、乡三级从各级队伍中将最优秀的第一书记、农技员、驻村工作队派驻该村,共派驻第一书记1人、农技员1人,驻村工作队3人。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进村入户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政策,特别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共开展宣讲2482人·次。依托“农民夜校”“支部共建、四好同创”等活动,注重破除“外源”依赖,引导贫困群众全过程参与脱贫攻坚,在脱贫退出中不做旁观者,不做过路客,不做局外人,真正帮助贫困群众拔除思想穷根,消除生活陋习,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两线合一,基础建设全覆盖。针对该村建村时间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等实际。盐边县在全覆盖征求贫困户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全覆盖征求非贫困户的需求,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普惠范围。脱贫攻坚5年,共投入道路建设资金1700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36.7公里,社道路、产业路、连户路38公里,实现村有硬化路,入社、入户道路覆盖60%以上。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施高效节水、安全饮水等工程,铺设管理103公里,实现全村群众均有安全饮水。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实施农网改造,实现全村群众户户通生活用电。投入资金450余万元,实施网络建设,建立通迅机站2个,实现村有宽带网,3G、4G通信网络全覆盖。加大贫困户住房建设,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户,危房改造42户,C级加固维修13户,实现贫困户住房户户安全。加大医疗、教育保障力度,有户籍贫困户教育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无贫困户子女辍学,无户籍贫困户正与原籍党委、政府沟通办理入户手续。
科技示范+企业带动两线合一,做实产业助推脱贫。创新实施“党委+支部+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户”和“政府+村委+企业+服务中心+超市”两条产业发展路径。党委和支部注重示范引领工作,创新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活动,积极与市农科院对接,签定指导协议,每年定期对该村科技种养殖技术指导2次,并在该村建立了核桃科技示范基地,确定科技示范户4户,党员示范户3户,开展科技种养殖示范引领工程。对后进的贫困户采取农技员定点定时技术指导工作,提升后进贫困户科技种养殖水平。积极引导群众发展高产、天然、绿色、无污染农产品,从而带动全村贫困户整体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和村委强化促销工作,积极引进攀枝花市耘华锦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村部设立了农产品服务中心,在市中心开设了“精准扶贫超市”,专门销售该村农产品,实行“包干式”服务,实现贫困户农产品产有所销。通过党委引导和政府促销两线合一,全村目前发展核桃15000亩,青椒5000亩,羊存栏15000只。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最低达3700元,最高达17000元,平均年人均纯收入达6500元,远远超过贫困户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