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读名著要趁早

12.01.2018  07:31

  □文莎本报记者肖姗姗

  为什么要读经典与名著?特别是那些写在几百年前的文学名著,对于现代人的生活真的有帮助吗?1月6日,知名专栏作家闫红、张明扬造访成都,围绕“阅读名著见真知”的主题,与读者分享阅读带来的收获和感悟。

  读书,当然要读好书。怎么才算好书呢?闫红、张明扬一致认为,那些经过大浪淘沙、洗尽铅华的经典文字穿越时空,如同经过岁月的淘洗和千琢万磨的璞玉,值得每一代人咀嚼、玩味。

   不同年龄有不一样的感悟

  多年来,闫红把一部部名著重新解读,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她的《诗经往事》跨过《诗经》古雅的文字障碍,直击千百年前那些心灵上的共鸣;她的《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张爱玲爱过的那些人》,为张爱玲飘摇的一生作注。

  “阅读名著,一定要趁早。”闫红借用《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她认为,那个“指指点点”的过程,就是与名著最真诚的互动,“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闫红介绍,自己第一次看《红楼梦》时,才10多岁。彼时,她在姥姥家席子底下,翻出没有封面、封皮的半本残书来。一开始,她不知道这就是《红楼梦》,“映入眼中的名字是平儿、刘姥姥、凤姐,等等,说的都是些家务事,你来我往的。”直到黛玉终于出场,她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这是《红楼梦》。

  “相识太早,就如青梅竹马,不需要正襟危坐地相对,读《红楼梦》尽可以在琐屑时间里。”闫红说,冬天夜里,洗脚的时候,将热水兑多了,两只脚架在盆上等,随手就把《红楼梦》拿过来,随便从哪一章看起,不觉入了迷,等再想起洗脚这件事,盆里的水已经冰凉,只好再兑热水,这样的事,发生过好多回。

  在闫红看来,《红楼梦》像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能量的知识宝库,“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这是与我人生相应的一本书。”她表示,少年时期,读它是被故事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青年时期,再读更多地关注里面纷繁的人物斗争;而现在人到中年,会思考造成人物命运背后的原因。

  闫红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说是熟稔透彻、浸润深细。她写的《误读红楼》一书,影响了很多红学爱好者。著名作家王蒙评价说:“她的误读实际上是活读,就是用自己的经验、性情、信息、聪明来补充阅读的所获,用活生生的生活来解读作品;同时以作品解读自己的人生。”

   读历史,重在熏陶品行

  《拥曹还是拥刘?》《克隆人完颜亮》《康熙给韦小宝上的一堂政治课》……光是看这些标题,就会让人脑洞大开,由张明扬撰写的另类历史小品文在网上非常“火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到成都,张明扬“接地气”地吟诵起杜甫的《蜀相》。“我是诸葛亮的粉丝,只要到成都,一定会去武侯祠拜谒诸葛亮。”张明扬写过不少探讨诸葛亮一生的文章,比如《诸葛亮解不开的三国死局》《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狭小的政治舞台》《诸葛家的天下》等。

  说到历史上的诸葛亮,张明扬坦言,绕不开两部著作,一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二是陈寿的《三国志》。可为何《三国演义》位列四大名著,而《三国志》却鲜有人读?他解释,“这与题材有关,小说比史书更具有可读性,人物塑造也更加丰满。”比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运筹帷幄、才华盖世,而《三国志》里,诸葛亮其实是一个不擅长打仗的书生。还有关羽代表着“忠义”,《三国演义》红脸关公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三国志》里真实的关羽就没有这种形象。这不免让人担心,长此以往,是否会给读者造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张明扬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读书所寻求的东西,并不一定只是单纯的史实。正史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的真相,而名著小说里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优秀的品德,可以熏陶读者的品性。如果读者不搞历史研究,我觉得完全可以不去看《三国志》,直接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