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西昌人的中国梦
城市总是生长无尽向往的地方,
浩瀚宇宙是地球自由巡游的向往,
家常生活是贵富显达淡定入世的向往,
执手偕老是芸芸众生安康幸福的向往……
加油,西昌,我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西昌人。
喝彩,西昌!我们是朝气蓬勃跨越未来的西昌人。
这是时任西昌市长李俊,2010年1月1日,在杂志《品味西昌》中的寄语,抒发了他对这座城市的情,对百姓的爱。
今天,接受我们采访的李俊,已担任西昌市委书记,采访后我们强烈感受到,文如其人。
西昌梦想
2016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中国梦’关键有三句话,第一句是有梦想,第二句是有机会,第三句是有奋斗。有了梦想,作为党和政府来讲,要给大家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作为老百姓,就要艰苦创业,为子孙后代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夯实基础、不懈奋斗,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真正前进,也才可能实现和谐。” 李俊是这样解读习总书记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西昌篇章如何实践?李俊认为,未来3至7年是西昌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将力争实现“两个率先”发展,到2016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达到成都经济区发展水平,在全州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2020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在全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李俊说,西昌将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实行“五个主题年”建设,推进“五大片区”集团攻坚。
在产业转型上,西昌将产业结构从现在的“231”逐步转变为“321”,使第三产业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跟上经济先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同时,要实现经济结构大转型,李俊表示,必须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此西昌市委、市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内建成20座城市公园、2万亩湿地,将污水处理能力从现在的6万吨增加到20万吨;要下大决心关停并转一批落后生产企业和落后工艺,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能够提供持续财富的发展环境。
要民生优先,让百姓享受更好的上学条件和医疗条件,要让西昌成为中国西部最适宜居家创业的首选城市;要产业倍增,到2016年,整个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要开明开放,西昌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全面打开,要在更大的空间上寻求发展,加大友好城市的缔结力度,打通更多的高速公路,开通更多的航班,建成联通沿海发达地区的空中走廊;要城乡统筹,实现“六网”建设的城乡覆盖,创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为突出重点,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西昌确立了五个主题年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一年集中力量进行一次攻坚,一年解决一大批具体问题,实现一次大的跨越。2012年为“开放合作年”,全力拓展开放合作空间;2013年为“交通枢纽年”,全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彻底打破西昌交通瓶颈制约;2014年为“乡村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城乡统筹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2015年为“生态建设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市;2016年为“全面小康年”,按目标要求全面达到小康。
与此同时,西昌还采取“五大片区”集团攻坚的方式,由市委常委牵头,人大、政府、政协副职四位一体捆绑包干,集团整体推进西昌新区、东山及海南片区、南山片区、河东片区及河东大道、2万亩花卉产业园区建设。李俊说,这五大片区全面完成后,西昌的空间布局、发展环境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李俊对我们说,“中国梦”的西昌篇章,需要我们不断地谱写,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西昌探索
一枚生态棋子盘活一座城
西昌地处四川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西昌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有风景如画的邛海。
如何让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经济优势,西昌的执政者用一枚生态棋子盘活了一座城。
西昌的生态城市梦想起步于“十一五”之初,目标致力于打造“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然而,要圆生态城市梦,起步却并不容易。
高原湖泊保护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在跨越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高原城市湖泊的生存状态就像建在炸药旁边的加油站,一不小心,湖泊的老化和消失就会如同石头从悬崖上滚落那样快速且难以逆转。
当初邛海周边到处是零乱的农房、农家乐、办公用房等地面设施,网箱养鱼、围海造田、填海造塘等现象遍及四周。其中核心区有5000余家住户、150余户农家乐、1000余口鱼塘,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大量垃圾及生活污水直排邛海,周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邛海水质安全。
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一不小心动了群众的“奶酪”,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而当时,仅邛海周边湿地建设工程,就涉及到2万多亩土地,涉及上万人搬迁,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我心目中的西昌应该是彩色的、亲水的休闲之都,有着水墨画一般灵动、柔和的城市气质,有着开放、包容的姿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由生长的现代文明。”“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建设并不是天生的‘冤家’,关键是如何找到结合点,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李俊说。
拆迁不是与民争利,是为民谋利。拆迁也是做群众工作,也是解决矛盾。
邛海周边湿地前4期工程已拆除影响邛海生态环境的农家乐和民房1.5万余间、22.1万平方米,涉及10个村民组的2500户、7000余人。征地补偿标准7万元/亩,超出土地管理法规规定的最高补偿倍数(30倍);拆迁安置采取货币安置,让群众自由选择;房屋安置标准达到人均70平方米住房和20平方米经营性用房,远高于全省各地现行标准(政策规定不低于人均30平方米)。由于西昌党委政府充分考虑群众利益最大化,整个拆迁过程风平浪静,没有发生群体事件,也没有发生上访事件。
更让人感慨的是,过去群众普遍反对拆迁,工作组要进村入户都很困难,但现在不怕拆迁,没有纳入拆迁范围的群众都主动写信,纷纷要求拆迁。从反对拆迁到主动要求拆迁,折射的是西昌政府与民众水乳交融。
如今,邛海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待一至六期湿地全部建成后,邛海湿地面积将超过2万亩,邛海水域面积将增加至34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邛海边,昔日的农房、耕地、农家乐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山水一色,相映成趣。湿地的恢复也给邛海装上了一层净化网。
邛海的改变带来了思想的改变,带来了人气和商气。每天,大约有1.5万人在这里健身游览骑车散步,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品质得到改善和提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正在西昌形成坚定的信念,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快速发展中积极反思和调整自身行为正在成为共识。
湿地恢复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带动了星级农家乐、家庭旅馆、特色餐饮等行业发展,拆迁群众转产从事旅游服务,转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西昌也着力构建以雅砻江水电、中冶实久、好医生、环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能源、精密机械加工制造、生物医药、食品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占工业比将逐步增加至50%以上。钒钛综合利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清洁能源、食品烟草医药成为西昌未来重点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
西昌力量
一笔笔小账和一本大账
在一切资源中,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毁掉了绿水青山就丢掉了金山银山。有了好的生态环境,其他资源才有开发价值;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再好的资源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俊强调,经济发展尽管重要,但必须坚持一个准则: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目前,西昌市政府已为完成的四期湿地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6亿元。今年开始的五、六期湿地工程还需要投入30亿元。这些资金似乎只见投入,未见盈利,真正是“投入了水里”。但是,西昌人并不这样算账,他们算了三笔账。
一笔是政治账,西昌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人们对于“母亲湖”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同时,大家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个美好追求就是执政者的奋斗目标,有了这样的政绩观,他们才有连续多年在紧张的财政资金中拨出巨资修复邛海的勇气和魄力。
第二笔是发展账,邛海在凉山对外开放上的“磁场效应”无可替代,在西昌市生态系统中轴心作用无可替代。西昌人已经看到了把西昌平原建设成第二个成都平原的历史使命。
第三笔是经济账,湿地建设使邛海景区功能品牌全面提升,成为省内外游客热捧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邛海湿地一期建设完成前的2009年,邛沪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为360万人次。2012年西昌已经成为四川最热旅游目的地之一,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以前西昌市招商引资,一个几百万元的项目就是重点项目,现在是招商选项,不符合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再大的项目西昌也不要。
“以前是端着金饭碗找不到饭吃,现在遍地都是黄金。”李俊说,经过34年历届党委、政府的传承发展,西昌累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精神财富,经济社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西昌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成效实现了从过去的后发地区、追赶地区到现在的区域性领跑者的跨越,在诸多领域冲入了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4位、西部第8位、四川第3位,位列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县第1位、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连续三届入选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县,在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全省第二轮新农村建设、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等多个领域成为国家、省的示范、试点县市。
“西昌资源很好,可谓得天独厚,关键是怎样把它建设好。一个国家的富强,最终还是人民的富强,要算大账,不能与百姓争利,要让利给老百姓。作为地方执政者,要有长远眼光,要有独上悬崖、敢于决策的勇气。不能只讨好干部,做一些官员喜欢的决策,而要为西昌的长治久安,做一个十年二十年后,能惠泽子孙后代的决策。”
“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田园城市,西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的不是原生态、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群众温饱都满足不了的生态田园,而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生活的富裕程度非常高的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李俊说,建设繁荣幸福新西昌,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拿出摧城拔寨的魄力、刮骨疗伤的勇气、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大禹治水的智慧,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动员最广大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西昌夯实物质、生态基础。
他常常对干部说,我们这一代人苦一点、累一点,子孙后代和西昌的发展环境就会好一点,基础就会比别人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