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看成都市委确定的“157”战略解读

11.01.2017  20:34

  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迈进

  神龙汽车生产车间

  成都博物馆前,参观的队伍排成长龙

  轨道交通产业蒸蒸日上

   ——解读唐良智同志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建城史超过2300年的成都,曾有“扬一益二”的历史地位,更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往事越千年,成都又一次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去年4月,中央实施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为此,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并对此作出了系列部署。肩负国家使命,成都勇于担当。

  昨(7)日下午,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同志在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闭幕大会上发表讲话,向全体政协委员介绍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考量和谋划部署,描绘了成都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7年1月,成都市两会又对此进行了谋划与部署。新的开局、新的征程,全市上下正按照市委确定的“157”总体思路,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五维支撑”,集中力量推进“七大任务”,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迈进。

   关键词

  机遇和挑战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占据发展的战略主动

  观大势、谋大事。环顾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城市作为资源集聚、创新创造、经济增长的载体,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加快形成一个网络状、层级化的世界城市体系。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在世界城市体系中,谁占据的层级越高,谁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就越强,占有的全球市场就越大,谁就越能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主动权……为占据发展的战略主动,成都正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全省首位城市的责任担当,阔步迈向世界城市体系的“塔尖”。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进一步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如何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资源,进一步增强成都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如纲举目张,引领成都发展全局。

  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全国的1.6%、西部的8%左右。产业实力在西部优势突出,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成都已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基础。综合实力、人均水平、研发能力、开放水平等方面与东部发达城市还有不小差距,同时,同一方阵的武汉、杭州等城市发展势头迅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成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和代管简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一系列重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惠及成都,国内少有。顺应大势,正当其时。

   关键词

  “157”总体思路

  绘就国家中心城市蓝图

  确立“157”总体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成都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的实力成都,科技领先、创新活跃的活力成都,融入全球、开放包容的国际成都,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大气秀丽、蜀风雅韵的魅力成都,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幸福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蓝图已经绘就。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157”总体思路:成都将构建“五维支撑”的功能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五维支撑”犹如五根立柱,共同支撑起国家中心城市这座摩天大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已经画好“施工图”——七大任务已下达,从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七个方面发力,共同构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任务体系。“七大任务”不是简单并列,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空间、生态决定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经济、动力决定城市竞争力,文化、民生、治理决定城市品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已经绘制,一套近、中、远相结合的行动纲领已经形成。

  从空间上谋划布局,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正抓紧修改完善,力争尽快上报国务院批准。系统编制2025战略规划,对接国家2025规划,已编制完成7个2025规划及旅游业、水生态等专项规划,对中期发展进行谋划安排。加快推进2049远景战略研究。对标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间节点,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蓝图,引领近期和中期发展。在这份近、中、远规划的基础上,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动纲领》也在抓紧编制,系列工作抓手和年度实施计划也将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

  城市空间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

  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打破“摊大饼式”“走廊式”发展模式,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路径。成都将提升城市工作的全局性,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战略转型,推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相适应,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在区域层面,重点是要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联动发展、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市政协委员袁昕对成都推进“成渝西昆贵”区域经济合作表示认同,“形成‘成渝西昆贵’的区域合作共识,时机日趋成熟。”以汽车、金融行业为例,他进一步说道:“‘成渝西昆贵’区域正与东盟、南亚诸国在贸易、旅游、投资等方面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成都可以在其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在市域层面,重点是要推动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双核共兴”、都市组团和卫星城“独立成市”,构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构建网络城市群,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在市政协委员熊横眉看来,构建内外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有助于网络城市群的构建。

  为实现这些目标,成都将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呢?具体来看,成都将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构建大通路格局,借助交通网络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设更多出川高铁通道,提升成都国际铁路港功能,构建连通欧洲、泛亚的物流铁路网和连通沿边口岸的公路网,打造以“两港三网”为支撑、“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二是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加快实现地铁“650+”目标(运营500公里,在建150公里以上),构建连通周边地区的轨道交通干线网络,推动地铁、市域大铁、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三是推行小街区规制。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畅通城市微循环,建设有机街区,形成以人为本的路网体系。重点是实施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

   关键词

  城市动力

  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是坚持创新驱动的基础和动力”“应加大蓉欧快铁开通频次,促进成都与中亚、欧洲在商贸和人文等方面的交流”“不仅要打通对外大通道,还要以交通互联互通的便利条件带动全区域发展”“要吸引更多人才入驻蓉城,尤其是海归高端人才,以为成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委员们纷纷热议如何激发城市动力。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都当前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成都将如何撬动这四大“动能”呢?

  在创新方面,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按照“12345”总体思路为路径,抓好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重点是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三大抓手”。在市人大代表方方看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成都高校优势明显。他建议,“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等优势,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新动能。”在市政协委员汤继强看来,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他建议,“还要继续加强对双创的正确引导。提升优化双创环境,从环境治理、政策帮扶、优化产业等多方面下手,以促进我市创新创业更加科学地发展、绿色地发展。

  在改革方面,坚持依靠改革破解城市发展难题。重点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统筹推进行政管理、国资国企、投融资、财税金融、内贸流通、统筹城乡等重点领域改革。

  在开放方面,大力提升双向开放水平。坚持“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加快内陆自贸区建设,深入实施“蓉欧+”战略——力争今年开行蓉欧快铁1000列以上、国际(地区)航线达100条以上,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城市。加快建设中德、中法、中韩、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打造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围绕企业“走出去”的全链条,增强法律、金融、物流、咨询等服务功能,加快建设西部服务中心城市。以领事馆和友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城市对外交往圈。

  在人才方面,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第一资源。在这点上,不少委员已形成共识。市政协委员赵梅认为,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端人才资源,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同时为更多成都本土人才争取重大项目,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拳脚。市政协委员唐俊峰也有相似的看法:“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加大科学创新宣传,围绕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开展科普活动,建立表彰机制等,鼓励更多中小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高端人才。”下一步,成都也将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加强创新人才、企业家和产业工人“三支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关键词

  城市经济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站在“新常态、万亿级”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如何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对此代表委员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强基固本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路径,这需要我们出台更多倾向性政策,给予本土民营企业更多发展红利,以扶持它们转型升级。”市人大代表袁定金表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不仅要引进更多优质高端大项目,还要积极扶持本土企业,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努力做大做强。

  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和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夯实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市人大代表吴萍认为,汽车产业肩负着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任,“要紧紧抓住汽车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和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为夯实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添砖加瓦。

  将持续做强投资这个底盘。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扎实抓好招大引强和项目促建,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完善“3+N”工业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大智造”“大创造”“大车都”工业板块,规划建设天府空港新城和龙泉山东侧工业走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世界美食之都、国际购物天堂和国际会展名城,提升城市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提升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

   关键词

  城市文化

  传承和繁荣城市文化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软实力要与硬实力并驾齐驱”“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形象品牌”……城市实力靠经济,城市品位靠文化。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文化同样成为关注焦点,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城市文化是人的精神守望和精神家园,是城市价值提升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城市文化创新繁荣,努力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形成自己独有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品牌,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

  如何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两篇文章”?市人大代表荣克霞建议:“在经济、交通等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具体来看,要加大对城市物质文化的保护宣传,将各地特色文化遗址纳入保护范围。同时,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有质量、高水平文化产品的供给,扶持艺术创作工作,打造成都的艺术文化名片。

  在市政协委员孙哲看来,成都这座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馅儿”,这个“馅儿”让成都的城市气质是不浮躁的,是有“范儿”的。“‘馅儿’是发展城市文化的根基和力量,有了好的内容做支撑,才足以滋养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代表、委员们的许多建议,在新一年新的工作部署上得到了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成都将注重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加强都江堰、武侯祠等历史古迹和东郊记忆等现代工业文明的保护,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基因,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传播远;同时塑造体现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成都特色的城市精神;在文化创新方面,将实施“文化+”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音乐、文博、动漫等文创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加快筹建成都艺术学院,打造国际非遗节、音乐节、音乐诗歌季、“成都创意设计周”等城市文化品牌;加快建设成都中心、城市音乐厅、音乐坊,规划建设露天音乐广场、三国蜀汉文化城、科学馆、自然博物馆、奥体中心、国际足球中心等一批重大文体设施。

   关键词

  城市生态

  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级阶段。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成都两山环抱、两江环绕,生态本底资源丰富,要以对城市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目标,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未来的成都成为生态优美、绿色发展的美丽成都。

  为此,我们将加强制度保障。从资源产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立法保护,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制度,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其次,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同时,呼吁全社会养成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培育和弘扬绿色低碳文化,倡导公交出行、中水回用、共享经济。此外,要持续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环城生态区建设,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大熊猫国际旅游目的地”,实施“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安全格局,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努力让市民享有更多“窗含西岭千秋雪”“濯锦清江万里流”的生态福祉。

  为尽量满足市民们“希望天天天蓝”的愿望,市政协委员也有具体建议——“建议未雨绸缪,增加大气污染预警前置措施。同时,加强企业环境违法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并将环保指标纳入企业信用体系,增强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意识。”市政协委员张迎春谈道。在市政协委员谢应光看来,推动环保信息公开十分重要:“要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以回应民众关切,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监督中,做到从源头到末端的公开透明。

  关键词

  城市民生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着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还要注重惠民生,筑牢民生保障。城市民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成都将紧紧围绕民生民向民愿,坚持“城为民建、市为民享”,大力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努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让青年人乐业创业、让老年人颐养天年,使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让全体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健康成都建设方面,将着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运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坚持“医养结合”,建立多层次、普惠制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让老年人“干干净净活出尊严、舒舒服服活出品质”。在幸福蓉城建设方面,将完善制度安排,强化政策兜底,提高就业、社保、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大力推进以简阳为主战场的绝对贫困人口脱贫和全市相对贫困人口脱贫,建设高标准的全面小康。在市人大代表姚惠英看来,我市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700多个养老机构,“一些社区还为附近老人提供就餐、康复、保健、娱乐、培训等多种服务,在老人安享晚年的配套服务中下足了功夫。

  关键词

  城市治理

  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和智慧治理

  加快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是城市治理的目的所在。要顺应转型和变革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法治为基,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加快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此,成都将加强依法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成都建设,着力构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的现代城市法治框架体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加强系统治理。加快转变自上而下、一元单向的传统管理模式,大力激发市民城市“主人翁”精神,加快构建政府、社会、市民等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加强智慧治理。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建立完善B2G、R2G、S2G网络理政平台,促进城市服务网、民生网、安全网“三网融合”,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和市民少跑腿,整体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关键词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

  强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根本保证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如何用好党的建设这一法宝,助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对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作出进一步部署。

  全市各级党组织将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抓好党的建设,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洁、制度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良好政治生态,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奋斗,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特别是将坚持中央好干部标准、“三严三实”要求和省委“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导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讲政治、讲科学、讲实干、讲团结、讲廉洁,增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将坚持立说立行、一抓到底,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和“钉子回脚”的工作态度,争当发展的“实干家”,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记者 李霞 缪梦羽 王雪钰 宋妍妍 摄影部供图)

责任编辑:杜雨洲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