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登峰】对标一流,锐意进取,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地学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地学学科含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目前,测绘科学与技术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3年学科评估中列第6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3年学科评估中列第12位;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及工程环境与景观和市政工程(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共建)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我校是中国现代测绘学科的发源地之一。在开办之初就设有测绘类课程并不久即形成由5门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还曾培养过罗河教授(1922级)、方俊院士(1923级)、李庆海教授(1930级)、储钟瑞教授(1932级)、卓建成教授(1946级)、李志林教授(1978级)、王长进大师(1982级)等学界大师,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力。
我校也是中国现代化地质学科的发源地之一。学校早期开办时校名为“山海关路矿学堂”1905年即开设有矿科,并于1931年开设矿冶系,后于1938年分设为采矿系和冶金系。历史上,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中,仅在地质学科就出现过包括何杰(1906级)、刘恢先(1929级)、陈清如(1948级)、薛禹群(1949级)等院士在内的地质学家,袁见齐、王鸿桢院士也曾在我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校地质专业毕业生在铁路系统一统天下。
今后5到10年,学院将引育并重,建设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优化提升师资队伍,使之具备国际竞争力;以“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支撑,打造一流海内外联合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大平台,显著提升学院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取得重大成果的核心竞争力,力推大地学学科再上新台阶,把学院建成国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院。
一、落实人才强校主战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以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地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0余人(有博士学位80余人),其中教授40余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并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将通过5年左右努力,使以上各类高端人才翻一番,同时使创新团队形成良好梯队配置,更好引领地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以国家级平台建设为载体,加快科研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常出的重要支撑。
学院现正在建设“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发改委2013年批准立项)。将通过2年左右努力,建成并通过验收,使其成为“学科建设上的水平”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
三、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级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在科学研究中实现学科水平的提升。
目前学院承担国家“973”子课题1项,分课题3项,“863”分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青年基金)30余项。特别是近几年,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数量迅速增加,仅2014年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4项(其中青年基金9项),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也迅速增加,仅2014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SCIA++10余篇(最高因子8.6),测绘、地质、环境学科均有论文在各自领域世界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学院将通过5年左右努力,使学院年获得国家级项目数量保持在20项左右,年发表高水平论文数达到50篇左右。
四、加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力度,力争科技成果产生更大社会经济效益,争取获得更多更高级别的科技成果奖项。
最近几年,学院先后有1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以上奖励,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中测绘学科已获奖项,已具备整合联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基础。学院将更加重视科技成果奖申报工作,力争获得更多更高级别奖项,特别是实现国家级科技奖的突破,以重大成果支持学科水平的提升。
学院在2010年11月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学科建设上水平,科学研究出成果,人才培养保质量,党建工作有特色”的学院总体工作目标。目前,学院又提出了“建设国家级创新团队,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国家级重大成果”的具体目标。学院将学习贯彻学院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制定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特别是“地学学科登峰行动计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加快提升地学学科水平,实现地学学科登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