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村新寨

24.09.2015  10:11

(张鹏 陈德金 记者 尹华高)   会东县姜州镇建设村,村民们的“小别墅”前太阳能路灯林立;新街镇河边村,老邻居们在广场上健身娱乐……

  这是会东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借助第二轮省级新农村建设重大发展机遇,通过新旧民居的改造、民生扶贫、产业培育等方式,会东魅力新村建设的成效除农村面貌提升之外,还有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硬件条件改善、产业持续发展、37个“大凉山”品牌特色农产品的创建……

  到2018年,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新村、80%以上的村民入住新村。到2020年,全县318个行政村全面完成新村建设,新村覆盖率达到100%,100%的村民入住新村。

  今年年底就将完成127个新村、新寨建设的会东,也对未来有着自己的展望:不懈探索新村建设的模式,让更多带有“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标签的新村,在广袤的土地上和谐发展。

  建设村

  自主参与 田园风光看不够

  汽车在乡间柏油路上穿行,成片的水稻田、玉米地,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的小洋楼映入眼帘,这里是建设村的新村聚居点。

  “走柏油路,喝自来水;看上电视,用上沼气;洗澡有太阳能……”对于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分享好生活的村民杨大哥以及建设村聚居点其他的44户村民而言,短短的时间里,村里的变化太明显。这些变化,源自2013年的那场建设行动。

  能让当地村民在短时间内住上舒适的新房、过上安逸的日子,这得益于会东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动心思、想出路、大胆探索和创新理念,将建设村新村的建设风格总体定位为“现代田园式”的综合体,最大限度地保持农耕文明的生活写真。

  建设村新村建设,在风俗、村貌改变同时,也演绎着一个“捆绑投入避免单一”的神话:政府用400余万元资金“撬动”了农户1345万元民间资金,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

  正因为过去居住条件的艰难,所以新村建设在推进时获得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当建设村启动聚居点建设,新居规划和建设风貌一出来,较短时间内,就引来不少本村村民、外村村民前来报名。

  就这样,一幢幢二楼一底、三楼一底的新居在建设村拔地而起,它们的身后,村民还发现了休闲广场、村活动中心……

  柏油路进村入户,道路两旁有太阳能路灯和垃圾池;房前屋后,玉米等长势良好……走在建设村新村聚居点,既能找到“田园风光”的诗意,又不缺乏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河边村

  产业相融 致富梦在新村生长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规划好产业发展的路径,引领村民共同致富,才是新村建设最深刻的内涵。

  新街镇河边村新村建设,正是这一深刻内涵的生动体现。

  2013年,被纳入会东新村建设名单的河边村,过去,“贫困”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由于村民增收手段主要为传统农业,2011年全村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4000元。

  于是,按照“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新村建设模式,“注重挖掘地方革命武装金沙江支队发源地历史文化、着力建设红色文化和乡土文化大融合”,为未来的河边村勾勒出蓝图。

  “硬化入村、入户公路17公里,新建村民活动中心1个,村民健身广场800平方米,村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这些数据之外,33户的新建民居和293户经过改扩建房屋成了村民“看得见也摸得着”的实惠。

  如果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河边村终将成为“一次性盆景”。因此,助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河边村新村建设中的“重头戏”。

  于是,按照“产业+劳务输出”的模式,河边村在巩固烤烟、畜牧、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魔芋、辣椒、核桃等新型特色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起来。2014年,河边村全村的农业产业值达1823.9万元,232人的转移输出劳动力,也为村里带来了278.4万元的收入。

  也如村里的新房子一样,2014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上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了9800元。在今年,这一数字有望变为11200元。

  “会东新村

  扶贫攻坚 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戈衣村、山南村……如今,一幢幢“会东新村新寨”,在会东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到今年年底,会东将建成新村新寨127个,为41597户17.47万村民创造幸福和未来。

  为了让这一实惠实现“全覆盖”,下一步,会东将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以统筹城乡为总揽,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持续增收。

  而在这一过程中,会东的新村建设还将与精准扶贫、农村改革紧密相联,通过产业提升、提升基础配套设施、青山绿水环境整治等方式,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更好地推动新村建设,从而实现农村改革与新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真正让农村资源“”起来,让农村要素“”起来,让农民真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