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01.02.2015  14:06

 

省人大代表成燕

  本期嘉宾:四川省人大代表、巴中市天豪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成燕

   (川网集团两会报道组记者 陈连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来自基层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巴中市天豪生态农业公司董事长成燕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建立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难点是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难点是农民增收,然而当前稳定农民增收面临诸多问题。”成燕说,以巴中为例,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由于地处贫困山区,农业发展较散,呈现小而多、多而不优的现象,缺乏系统性的优化发展模式,农民增收速度缓慢。

  “据统计部门农调队调查数据表明,近几年全省农民人均增收构成中,劳务收入比重占第一位,即农民收入主要靠进城打工。”同时,成燕表示,提高农民工务工劳动报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据调查在全省输出的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2%,绝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的是非技术工种工作,劳动报酬低。

  建议: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成燕认为,目前农业还处在发展期,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让农民明确自己的目标定位,“认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定好位、定准位。

  “抱团发展,是巴中农特产品走出大山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成燕说,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打造并推广“巴食巴适”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全省市场拓展“三大活动”,让广大特色农产品企业尝到了甜头,也辐射带动了一批农户增收致富。对于绝大多数农户而言,还需要有更多更强的企业和产业做支撑,利用政府搭建的良好平台,发挥企业的“纽带”作用,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的道路。

   建议:建立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

  如何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成燕建议,应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及配套措施,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后劲,有效实现农民增收。

  对于提升农民工劳动报酬,成燕建议,应着重从抓技术劳务增收入手。加大农民技术工的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工的比重,从而通过提高劳动报酬,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推动川东北经济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让我大为振奋。”成燕说。“这让当地农民实现特色产品增收看到了美好的前景。”成燕建议,应将注重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逐步增强四川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今后扩大外贸出口打好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的后劲。利用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色,发挥当地优势,促进农民增收;找准产业支撑,突出规模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突出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成燕还建议,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通过加工增值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尤其要注重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业基地(小区)、大户建立紧密联系、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利益合理分配,抗击市场风险,解除农民担心农产品“卖难和价廉”的后顾之忧,有效带动周围广大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针对稳定农民增收的政策保障和配套措施,成燕建议,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好当前国家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多予、少取、放活”,扶持农民生产,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减负增收。另一方面,努力强化配套措施,尽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和新村扶贫战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三农”问题的良好格局,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