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代表建言: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

24.03.2014  11:41

薄弱校洼地嬗变

编者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围绕薄弱学校改造,三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此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曲福田:城乡师资交流要产生“化学反应

 

城乡教师交流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这是改造农村薄弱校的根本所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市长曲福田说。

曲福田认为,在一些地方,城乡教师交流流于形式,“为了交流而交流,丝毫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曲福田说:“城乡教师交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出完善的配套措施。但有的地方只强调对教师的各类补贴,却忽视他们更在乎的业绩和晋升问题,没有制定出系统的职称评审政策。城市教师到了农村,除了教书,还要承担很多培训农村教师的任务,这势必影响他们自身的教研,而且在薄弱校出成绩难度普遍加大。多方面因素导致吸引优秀教师有一定难度。

此外,教师交流期限较短也是造成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目前,为使教师可以实现快速轮岗,各地的交流期限集中在1至3年。然而,对六年制小学和三年制初中来说,这样的时间显得较短。曲福田认为:“好多教师情况刚摸熟,就该走人了。教师队伍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使教师群体产生‘化学反应’促进教研。

曲福田建议,各地应加快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结合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并建立有效的评价及监督机制,面向农村薄弱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使其“一专多能”,“只有外部输血和内部造血互相促进,才能有效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李光成:信息化教学让薄弱校“活起来

 

信息化对农村薄弱校的带动,我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用信息化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二是以信息化手段对薄弱校改造进行项目管理。”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屏边县第一中学校长李光成说。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李光成认为,改造薄弱校校舍时一定要统筹考虑,把信息化设备设施也一次性安装到位。“要想让农村和城市一样,拥有名师、拥有优质课程,在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短时间内无法做到。信息化可以把名师和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的讲台上,关键是要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

李光成建议,政府既要大规模开展对农村师生的信息化使用培训,又要探索信息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形式,让农村的师生们真正和优质教育资源产生互动,使信息化教学“活起来”。“应该追求一个目标,即采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还原实际的讲台教学,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算真正发挥了作用。

此外,李光成建议,在实施农村薄弱校改造项目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现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有一定规模,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基本信息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可以有效了解和监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当地政府应该全面记录设计、施工、监理等责任主体信息,以确保工程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裴昌彩:让农家子弟家门口上好学校

 

农村薄弱校改造不好,会直接拖累城镇教育发展水平,最终可能使整个区域的基础教育陷入恶性循环。”谈到农村薄弱校改造,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泗洪县界集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裴昌彩说。

裴昌彩说,老百姓现在普遍重视教育,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谓‘更好的教育’,其实就是进城受教育。”裴昌彩说,“城里学校好啊!但来的人一多,大班额就随之而来,管理难度加大、教师工作压力等负面影响就都来了。

在裴昌彩看来,更严重的影响在于,由于教育是“马太效应”的高发区,随着生源的大量涌入,城市学校将吸纳越来越多的资源,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出现一个教育“高地”,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却处于“洼地”的现象。“这几年,县城大规模的超级中学越来越多,和农村薄弱校有着直接关系。”裴昌彩说。

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无法负担子女去县城上学的费用,只能将他们留在薄弱农村校,这使他们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最终有可能形成阶层的固化,影响社会公平。”裴昌彩说,“改造好农村薄弱校,使农民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不仅能有效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释放农村内需,而且还能促进教育公平。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农村薄弱校的改造,使它们真正摆脱薄弱的帽子。”(记者 高毅哲 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