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网络政务平台:市民足不出户参与社会治理

06.05.2014  11:35

  从无到有:2011年,成都各政务机构开始开设政务微博,正式拉开网络政务服务平台的大幕。

  从单一到多功能:2012年,政务微博从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逐步改革为集权威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投诉建议、

  社会管理创新、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

  从微博到平台:2012年底至今,在政务微博普及后,政务微信、网站改造、政务博客等多途径构成了基层网络政务平台。

  从管理到治理:基层网络政务平台的建立,让群众参与度逐步提升,社会治理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新格局。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每天出门前都看看‘成都交通路况微平台’,哪里堵车、怎么绕行都一目了然。”在天府软件园工作的软件工程师陈鹏的体验代表了他身边众多朋友的心声。他们在网络上关注的“成都交通路况微平台”是成都交警官方微博推出的创新服务项目,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地图查看附近的交警大队腾讯官方微博,及时和其进行微博互动,了解路况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然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习惯。借助高科技的力量,网络政务平台快速发展,将政务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至每个市民的家里,而市民通过网络政务平台也能足不出户地参与到社会治理,自身的主人翁精神、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得以再次提升。

  政务新时代

  成都千余机构开通政务微博

  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一跃登上了政务服务的舞台。随之而来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从刚登场时单纯发布权威信息的单向平台,政务微博在改革中不断“变脸”,迅速成长为集权威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投诉建议、社会管理创新、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

  今年3月14日下午4点,网络上出现“春熙路及周边地区发生异常情况”的传言,众多网友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向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成都求证,大约50分钟后@平安成都发布权威信息,破除网络谣言,让广大市民获知真相。“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大家对政务工作的参与度空前之高,及时、权威、互动是新时代对政务服务的新需求。”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成都各级政务机关在“网络问政”时代的探索,开了政务微博的应用先河。成都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首推了腾讯微博“住房公积金服务月”概念,网友只要在腾讯微博对其提出问题咨询,均能得到巨细靡遗的解答;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在各类事件处置中快速发布权威信息,对广大网民的疑问及时给予详细解答。

  网民的反馈最能看出政务微博“变脸”的效果,“政策发布一目了然,投诉建议回复迅速,可以看出政务微博的背后政务机关的用心和努力,网民的参与感不断加强。”网友@爱上这座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10日,腾讯微博中经过认证的成都市党政机构达1703家,官员371位,覆盖的机构包括宣传系统、政法系统、团委、工会、旅游局等十余个党政部门。政务微博的兴起开启了政务工作新时代的大幕,利用信息技术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更多市民的诉求被及时反映和协调解决,一种温和理性情绪下的沟通交流模式已经形成。

  政务新模式

  市民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治理

  如果说政务微博的探索是政务新时代的起步,那么随后登场的微信平台、博客、政务网站等就让网络政务平台的力量更加壮大发展。

  2013年7月,成华公安办证中心率先在全市启用首个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平台。网上户籍政策24小时咨询、网上材料预审和网上预约排号三大服务项目在微信平台上均可享受。“便民服务需要不断创新,有市民在微博上提出了开设微信平台的要求,这就是对市民需求的最好回应。”成华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从单一的政务微博向网络政务平台发展,这是成都在社会治理建设进程中的又一亮点之作。从当初传统政务的上门服务探索,到借助高科技之力,架起一对一服务的专业平台,政务服务的方式在互动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越来越给力。办证、创业、旅游、法律……越来越多的服务种类在网络政务平台上呈现,咨询政策、审批预约、服务评判,市民办理业务的时间越来越短,诉求被受理和解决的过程越来越快。

  “以前不敢想,办个事跑很多次,现在有了网络政务平台,确实方便多了。”家住新津县普兴镇的杨世云是网络政务平台的体验者和受益者,想在镇上开饭馆的他在平台上既咨询了政策,又拿到了工商窗口的联系电话,前后不到三天时间,杨世云办好了开店所需的全部手续,真实地感受了一把“网络时代”的快速与便捷。

  借助高科技的力量,传统政务模式在新时期被重新改革,网络政务平台的发展,将政务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至每个市民的家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治理再也不是政府独挑大梁的责任,平台的开放性吸引了群众积极地参与,政务服务如何更好?大家的建议和意见成为了改进工作的强有力支持。

  “网络政务平台的开放,给予了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智慧在这里交融,沟通在这里实现。”市民陈鹏告诉记者,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市民的主人翁精神、法治意识和责任感又得到了再次提升。

  本报记者 俸奎 摄影 杨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