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试点:建筑垃圾就地“变废为宝” 95%可再利用

23.04.2014  13:41

 

    旧城改造、道路建设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再也不用为如何科学处置发愁了!成都今年探索出一条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子,可就地处理拆除后的建筑废弃物,其中95%将得到再次利用,制作成再生砖、混泥土骨料等建筑材料,基本实现“零排放”。

  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成都首个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镇——大邑县斜源镇,见证了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全过程。

四种骨料从筛分机中输出。

   国内现状:90%建筑垃圾以填埋为主 资源化利用不到5%

  当前,成都市正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历史阶段,旧城改造、道路(地铁)建设、基坑开挖等每年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数量巨大,且不易降解。成都市老旧城区改造、地铁开挖渣土等产生的垃圾可达到2500万立方米。然而,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就被运往郊外或城市周边进行简单填埋或露天堆存,对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90%被非法处理,而资源化利用率不到5%。建筑垃圾采用堆放和填埋的处理方式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填埋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且浪费能再利用的建渣。”成都市建委科技处处长陈顺治表示,最初,斜源镇拆除的建筑垃圾都是拉去山里填埋,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筑垃圾露天堆放存在粉尘飞扬问题,而废弃混凝土的细粉料和可溶性酚碱成分经风吹雨淋扩散至地下,会恶化土壤和地下水质。同时,随意开采砂石骨料已导致资源枯竭、山体滑坡、河床改道,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如何扭转建筑垃圾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在破解这一难题上,已经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的新路子。

     

图为建筑垃圾经过筛分机处理后形成的10-20mm的再生骨料。

   成都试点:95%的建筑垃圾就地“变废为宝”

  今年1月,《成都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使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墙体材料等建材;中心城区结合城区改造、建设,创建合适的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模式;近郊区、远郊区结合实际做好建筑废弃物处理、利用。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最大限度地无害化处理或再生利用。

  《方案》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筑废弃物不出区(镇)的“零排放”处理,现场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因此,为落实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成都市建委将斜源镇作为成都市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先期试点,开展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经测算,斜源镇的建筑废弃物现场处理率可达95%,基本实现“零排放”。“如今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节省前期的运输、填埋等费用。”陈顺治介绍说。

  建筑垃圾不出镇,就地处理、就地利用。记者在斜源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工地上看到,场镇改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一般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垃圾不出镇,而是集中堆放在4000平米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工地上,两台大型机器正在不停地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处理。

  两台机器分别承载着破碎与筛分的功能:一台自行式移动破碎机将拆除的建筑垃圾粉碎,直接传输进入另一台自行式移动分筛机处理,处理后的再生骨料通过四条输送带传送到四个吐料口,分别“吐”出粉料、细骨料、中骨料、粗骨料四种再生骨料。两台大型机器同时运作,很快建筑垃圾便“变废为宝”,成了用于铺设道路、广场基层、制作再生砖、混凝土骨料的建筑材料。

  “这种移动式破碎回收系统对废旧混凝土等进行处理,生产出的高质量材料可立即用于新建路面的的基层。”斜源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实施单位——四川润龙环保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永伟说,95%的建筑废弃物都得到了再次利用,而且完全符合国家的建筑材料的相关要求。

  斜源镇党委书记张年告诉记者,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仅仅只是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建设中还将因地制宜采用建筑工业化、被动式节能建筑、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绿色技术和措施,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整个建设过程。

     

由再生骨料制作的成品砖 

   国标出台:让再生建材有了市场“准生证”

  通过破碎和筛分工艺制备的再生骨料,其强度等相关指标与采用自然原料是否一样?据了解,从2010年起,国家产品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25177-2010)和《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 25176-2010),以及行业工程标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 240-2011)陆续发布,这三部标准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的技术标准空白。

  陈家珑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对再生骨料的产品和应用标准已基本覆盖,大大小小的标准已出台10多个。从根本上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的生产、应用提供了合法可行的技术支撑,从而保证了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的产品质量与实际应用。

  “由于废弃混凝土质量差异较大,通过简单工艺制备的再生骨料性能差异也较大,不适用于房屋建设,但可以用于铺设道路、广场基层建设等。”刘永伟也表示,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性能,需要对简单破碎获得的低品质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处理,即通过改善骨料粒形和除去再生骨料表面所附着的硬化水泥石,提高骨料的性能;强化后的再生骨料不仅性能显著提高,而且不同强度等级废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性能差异也较小,有利于再生骨料的质量控制,也便于再生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记者在斜源镇项目工地现场的实验室看到,直径4厘米到0.1厘米不同大小的再生骨料依次摆放,每一堆再生骨料面前都有一个标准说明。“有了国标,再生建材等于就有了可进入市场的‘准生证’。”刘永伟说,“我们对每批次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会进行综合检测,以检查产品是不是按照国标达到了相关要求。”

  陈顺治透露,今后成都还将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扩展到地铁深基坑渣土资源化利用,通过对渣土的改性可广泛用于道路基层等。

     专家: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需政府主导

  2008年以前,四川省没有一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所有的建筑垃圾都采取的是丢弃、掩埋等方式进行处理。记者了解到,“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润龙环保科技集团公司先后引进三套欧美进口先进再生设备,在老成渝路改造、武侯大道改造、成都东客站等工程中利用破碎和筛分工艺进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然而,截至目前,四川也仅此一家企业在进行建筑垃圾及道路垃圾再利用处理工作。

  从目前来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国外已经做得很成熟,为什么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陈家珑教授说,推动这一行业发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建筑垃圾不是一项短期行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必然要解决的问题,越早重视和解决对城市的发展越好。“例如,现在的雾霾天气,就是自然容量饱和后承受不了就会有反应。所以建筑垃圾现在不重视,今后还是会倒逼解决。”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做得较好的城市,也都是被逼出来的,并非主动而为。”陈家珑说,“事实上,建筑废弃物不是垃圾,是资源,而且是与人类亲密接触几十年的无害材料,要当成油、气、煤一样开发利用好。因此,政府应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当做必须要解决的事情来做。”

  他建议,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应由政府主导,规划顶层设计,而且这项工作不能完全的市场化,政府应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既规范行业发展,又能起到实际的成效。“同时,政府应在一定阶段,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升到法律层面,强制性规定,保障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市场,这样才有助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推行。”

  此外,刘永伟表示,该行业最大的成本在于“运输”,且其产品(再生水泥混凝土、再生沥青混凝土)不宜长时间储存,须即行使用,因此场地不宜太远。以成都为例,应距离成都三环二十公里以内,交通方便,便于收集及产品再利用;另外,建筑垃圾处理量大,需要大的储存场地,据估算,单个基地在三百亩(含生产及堆料场)为宜,希望政府统筹用地。

  陈顺治也建议,成都要想做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需要进行技术推广、项目试点示范、政策立法、企业参与、规范有序。“在动力机制不足时,政府的体制机制要做市场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出台‘特许经营’政策,保护企业发展,扶持该产业做大。”

文章来源:人民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