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之川大志德堂:中国公共卫生之父曾在此办公48年

12.09.2014  01:06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颜雪 摄影 赵霞 实习生 王映雪)在昨(10)日公布的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中,在总共6个中,四川大学上榜建筑就多达3个。除了昨(10)日四川在线报道的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外,还有四川大学志德堂和四川大学女生院。

由加拿大传教士为自己儿女读书修建的志德堂已经历经沧桑99年,这座在解放后就被作为现在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办公楼,承载并见证了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变化。其中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教授1952年在此地办公,直至2000年去世。这位80多岁高龄依然坚持下乡调研的老专家,在志德堂里带出来了毕生的5个研究生:后来的每位都成为公共卫生学术专家。

今(11)日,记者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见到了陈志潜的关门弟子、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与社会行为系副主任张建新教授,以及曾在志德堂求学的学生、现任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党委书记曾诚教授:“我父亲从这里毕业,我本人和爱人也是在志德堂结缘的。

历史:修建近百年 每年国外聚会延续78年

上个世纪,一群加拿大传教士来到四川,创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以及著名的华西协合大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像在西方一样,1915年,他们在护城河外修建了一座学校:这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日制学校被称为“CANADIAN SCHOOL(加拿大学校)”,简称CS,翻译为“弟维小学”。

这所学校不仅有足球场和网球场,还有疾驰而过的“洋马儿”(自行车)。这20多个加拿大孩子一直在成都成长,直至1949年回国。在记录这群CS孩子记忆的书籍《成都,我的家》中,还有他们对成都的回忆:“我们是伴随着煤油灯长大的,我们喜欢沿着乡间一条条小溪散步,我们也喜欢看农夫用水牛犁田、插秧和收割水稻,我们还喜欢赶场天和坐茶馆。

1949年,加拿大传教士及子女离开成都回国后,他们以及子女依然保持着每年在加拿大聚会的习惯,这场持续了78年的聚会被称为“华西俱乐部”。这群孩子长大后,有的成为加拿大驻华大使(John Small);有的还成为著名作家(Stephen Endicott)。

弟子:中国公共卫生之父在此办公48年 毕生所带5位研究生从志德堂毕业

1949年,加拿大传教士离开后,这栋楼就被公共卫生学系科用于教学、科研之用。”曾诚书记介绍道。“现在公共卫生学院已经开始修建第六栋大楼了,但在我跟随陈教授读研究生那会儿,志德堂那栋楼还只是学院唯一的一栋教学科研楼。”张建新教授说。

张建新介绍,自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后,陈志潜先生就来到四川医学院教书搞科研,并作为牵头人之一,创建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一干就是52年,“即使1987年退休后,陈老师也依然在志德堂办公,直到他2000年去世。”张建新回忆道。

1983年,本科毕业后的张建新师从陈志潜,主攻公共卫生方向,是陈志潜毕生仅有的5个研究生之一。而这5个研究生,都是从志德堂毕业的。“他对我们说过,研究生不能多带,隔一年带一届,每届至多带两个,带多了是对学生不负责。”张建新说。如今,陈志潜教授指导的5名研究生,都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两位在四川,一位在北京,一位在上海,还有一位在美国。

在张建新的印象中,陈志潜多数时候是在志德堂伏案工作。“陈老师喜欢吃花生米,时不时就嚼着花生米。他有一张很大的办公桌,一条木凳子坐了几十年,办公室里都是公共卫生方面的书籍。”张建新说,陈志潜在学术上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师长,对学生也是这样要求的。

在志德堂里,陈志潜会给本科生讲课。“本科时,我上过他的专业英语课,他英语很好,对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很熟悉,因此会给我们介绍很多延伸的知识。”他也会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学生讨论学术问题,“读研究生的时候,陈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让我们看完书后写读书报告,然后再和他一起交流,有些书甚至是全英文的。”至今,志德堂最大的教室被命名为“志潜堂”。

亲历者:父亲从志德堂毕业 自己和妻子因志德堂结缘

曾诚本人,和志德堂也颇有渊源。“1979年,我高考考入公共卫生专业,当时两个专业2个班一共才70余人。”曾诚说。由于师生比较少,公共卫生教学、科验、办公都在志德堂。“我们的专业课例如劳动卫生学、营养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等都在志德堂上课,除了理论课外,好多专业课实验实习也在志德堂进行。”当时的曾诚只有22岁。

1984年,曾诚毕业留校,就住在志德堂。“我和另一位同事住在志德堂3楼西侧一个房间,每天还负责守楼任务。”早上7点过,曾诚和另一位老师就起床打开大门,“那时候就有老师、学生陆续到来了。开门后再去旁边的学生第二食堂吃早饭。晚上10点半左右,等师生走后,再巡视整个大楼,检查门窗水电后,再回到住的房间。”曾诚回忆,自己和另一位同事居住的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夏天很热只能吹风扇看会书,“房子是东西朝向,窗户西晒,所以房间很热。木质结构不能做饭,只通水电。”这样的环境,曾诚住了2年多。

我父亲学的是公共卫生专业,是1961年从志德堂毕业的,而我和我的爱人也是在志德堂结缘的。”曾诚笑着解释,“我爱人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我们在志德堂里一起上课、做实验。有一段日子,我和爱人还在志德堂的半地下室住过一断时间,那里有堆放杂物的库房,所以经常会偶遇到一些老鼠!

相关链接

未来:挂牌保护 恢复建筑特有的壁炉烟囱

建议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该建筑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原建筑所特有的壁炉和烟囱,以突出中西合璧风格及当时历史情境。修缮后继续作为行政管理楼使用,同时增设“CS( Canadian School )孩子”照片陈列室,保留建筑最初的记忆,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记录和见证。

四川大学女生院上榜:《红岩》原型江姐大学所在宿舍

四川大学女生院位于武侯区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内,建筑面积1920㎡,建于20纪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风格的三合院群落。解放后用作校长办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学党委办公室,是一批重要学者和教育家工作之地。现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办公使用。

该建筑修建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后作过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著名学者和教育家谢文炳、周太玄、彭迪先、温建平等均在此办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气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更为著名的,这座建筑还是小说《红岩》故事原型“江姐”江竹筠的大学栖息地,江竹筠在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度过的每一晚上,都是在四川大学女生院度过的。

对陈志潜的评价

陈志潜教授致力于卫生工作70年,对世界卫生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些贡献至今仍在促进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同样,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善着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幸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主席格兰特博士

这是一个宏伟而永恒的事业,这个事业的无比正确和晏阳初、陈志潜制定的实用的计划的确令人信服,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一个已经成熟的思想观念那样有力量,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时刻已经来临,我们必须以更大的热情和决心向前迈进。”——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建筑名片

四川大学志德堂

位于武侯区人民南路三段17号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建筑面积3430㎡,建成于1915年。该建筑为华西坝中西合璧风格,由英国著名建筑学家弗烈特 ? 荣杜易设计 。初为原华西协合大学的加拿大学校,后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及办公使用,现主要作为办公使用。

建国后,该建筑曾长期作为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办公场所,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先生,以及多位知名教授均在此教书育人,堪称中国近现代公共卫生学的摇篮,是百年名校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和基石。

该建筑是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中西合璧优秀建筑,是我国历史建筑瑰宝——原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群中的代表作,也是我市最为重要的文化建筑、教育建筑遗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