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实践 重应用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连日来,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学生作品展、实地考察调研等多种形式,整合和延伸专业实践平台,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载体,紧紧围绕工科学生能力结构的特点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课堂搬到“展厅”和“村寨”,在竞赛中学、实践中学,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展厅课堂:一堂与设计有关的对话课
7月3日至6日,建筑学专业在都江堰校区活动中心举行“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竞赛暨优秀作品展,同学们以校区活动中心为题,就其空间改造与更新,进行了设计创作。同学们将设计作品进行充分展示和阐释,活动现场也不仅仅是设计作品的评定与展示,更是设计理念的交流。来自建筑设计、结构力学、人文美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及学生代表对作品进行评选,在整个评选和交流中,建筑设计老师侧重从方案的整体进行评定;结构力学的老师鼓励同学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打开脑洞,将最新的结构和材料技术应用于新的梦想空间的打造;人文美学老师则更多地从视觉感受中寻找力与柔的美学结合。
建筑学专业负责人李静老师介绍,建筑学专业是目前全校唯一一个5年制本科专业,为更好地落实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也是“互动式教学”的初探,该系从2013级建筑学专业开始,陆续开展了如建筑方案设计大赛、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作品展等活动,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展设计者之一、2013级建筑学专业吕同学认为,自己一直向往这种教学模式,他认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更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动态的教学课程,师生之间可以直接对话,深度交流;竞赛的模式,可增强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相互取长补短。交流、讨论、辩论、方案陈述的过程,则是大家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途径。
村寨调研:一次赴“东方古堡”的实践课
理论课在工科学子的学习生涯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就业过程中,多数学生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城乡规划2012级100多名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理县桃坪羌寨实地调查。那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有着神秘的“东方古堡”之誉。面对这样一座曾在“5·12”地震中屹立不倒,拥有古老的石木建筑、防御性的碉楼、复杂的地下水网、迷宫般的街巷空间的千年古寨,同学们震撼不已。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小型无人机在100米高空定点航拍了羌寨全景鸟瞰图和分片区的俯视图,利用激光测距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专业测绘工具对建筑、碉楼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测量,使用快速速写绘画的方法对羌寨内的空间环境和建筑风貌进行了记录,并对羌族建筑内部户型布局及装饰大样进行了测绘。实践中,通过信息的采集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CAD、PS、航拍后期合成软件对外业成果进行后期整理,形成了精确的建筑空间形态、规划布局结构的文字资料,编印成册。
该系副主任张凌青老师认为,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尽量让学生参与实践、自己动手,从中体会到实践的乐趣与成长的喜悦,同时通过实践增强了专业应用能力,为就业和社会竞争打下基础。
方案陈述
现场指导
航拍作品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