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联系才能施加影响
将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花了38年,电视花了13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而微信在一年多时间内更是拥有高达6亿多的用户,其中海外用户1亿3千万。
微博提供了一种好玩的传播模式,即你可以通过微博上的链条精准地找到你要找的人,又可以偶然地邂逅你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它提供了一种复杂的可能性,让“遇见”既呈现“定数”,又充满“变数”。而微信则使你的现实生活圈与虚拟生活圈有着各种占比不同的重叠领域。无论微博还是微信,都是一种将公众联系起来的“微链”。
未来的媒体就是在这一个个“微链”中把握自己的传播机会,创造可能的舆论热点。媒体竞争将超越先前的信息之争,尤其是“云计算”的实现,使任何人都可以从“云端”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A媒体拿到信息与B媒体获得信息的时差可能近乎为“零”,媒体独家首发的时间优势,已然在“云端”上被消解掉,媒体竞争从“信息的独家首发权”,转向“信息的独到解释权”。
未来的媒体除了竞争“信息的独到解释权”外,还要在纷繁的“微链”世界中排兵布阵,将自己先前的记者一个个地发送到“微链平台”上,成为一个个关键节点的组织者与传播者。媒体把关不再是先前铁板一块的“一刀切”,而是在无数个中心节点上的“疏通”与“引导”。媒体从业人员是微链世界中的一员,他们像神经元点般地感知微链世界,收集信息并向母媒反馈;与此同时,传播母媒的声音并使之深入人心。
在微链世界中,用户可“关注”他人,或成为他人的“粉丝”:只要去“关注”,就形成以用户个体为中心的一个小圈子;只要“被关注”,用户自己就自动成为其他圈子里的一员。由于被“关注”,个人的圈子和其他人的圈子就以弱关系建立起一套“微链”传播系统。媒体的影响力不再如以往般地在宏大的传播世界中发生,转而在这个“微链系统”中施展威力。
微链系统强调的是建立“联系”并产生情感依存,媒体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面目不清的“群体”,而是一个个样态清晰的“个体”。因此,媒体的微链生活势必不能再是“我播你听”的冷冰冰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类似“交流与谈话”的温情脉脉的双向往来。像《新周刊》杂志就深得“微链”生活的要义,每天发布微博时,都会在早8:00和晚12:00对它的粉丝问声“早安与晚安”,并且用一个哲理语句和一幅图片来开始一天的传播之旅——它将受众看作一个个每天都会碰面的老友,亲切地互道珍重,而微博就像旧时的咖啡馆或老茶馆,是聚会的平台,交流的场所。
我很喜欢著名飞行员作家安东尼·圣艾修伯里的童话《小王子》关于“驯养”的一段话:“如果你驯养我,那我们可能就互相需要了。因为,对你而言,我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对我而言,你也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驯养就是建立联系,媒体的“微链”生活正要求我们与另一端的一个个“个体”建立起独一无二的“情感联系”。只有建立联系,才能施加影响。如果说媒体正处于“融合”的现在进行时态,那么情感则是媒体“微链”生活的全部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