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延安的窑洞

26.12.2013  12:39
金秋九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顶着黄土高坡的太阳,走进魂牵梦绕向往已久的延安,朝拜一段历史的遗迹,感悟一种人生的经历,探寻一种精神的真谛。   杨家岭不是岭,而是一条沟道。在沟道左侧的山腰上,依山就势修了一排窑洞,这就是毛主席、周总理等革命家的旧居。   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狭小的居室,客厅简陋,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便是全部家当。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在这里他开始思考建立中国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问题。就在这个破旧的窑洞里,伟人写下了《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光辉著作。周恩来同志的窑洞很特别,只有两间半。导游说:由于当时工作的关系,恩来同志总在延安和重庆之间奔波,为此,他主动提出只要小屋子,将大窑洞让给家人较多的王稼祥。看来领袖们当年极其简朴的生活条件,领略伟人们崇高无私的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我被昔日情景的重现而感动,更对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坚定追求下深深敬仰。   一座不起眼的窑洞。窑洞中几间很普通的学习、办公兼住宿的房间,总共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然而它却使中国革命运筹帷幄,前后13年的光景,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她的武装力量,成为革命的摇篮,书写了英勇悲壮的中国现代史。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解放之路。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时,作出了这样的论断: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这种力量必将成为日后的“兴国之光”。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是我们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在延安的土窑里,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不仅运筹帷幄,指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且进行了艰苦的理论著述,孕育了我们党的新的思想武器。在这里,毛主席挥毫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指引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篇章;在这里,我们党进行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清算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来到院子前面的一个小石桌前——毛主席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的地方。小石桌可以作证:“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伟大的真理就诞生在这里。再回头,窑洞可以作证,《实践论》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矛盾论》揭示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参观革命圣地,旧址犹在,有感慨,有惊叹!当年艰苦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始终在我心里。延安的峥嵘岁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共收入毛泽东的159篇文章,而在延安时期写成的著作就占到112篇。   杨家岭、枣园、王家坪、保安、瓦窑堡、王家湾……哪一处,没有留下毛主席饱蘸浓墨的激情?没有哪一处不闪烁出毛主席深邃思想的光芒。掂一掂这些著作的分量,我深深地感到延安的土窑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无可掂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