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政懒政者  当官不做事就是“寄生虫”

14.04.2015  12:50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庸政懒政者损害政府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让改革面临失败的危险。反贪腐要打虎拍蝇,推进改革则要整肃庸政懒政的“寄生虫”。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李克强说,“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近一段时间,李克强总理在多个会议上直斥一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现象。

  庸政懒政现象,通常让人联想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官僚主义作风,而问题一旦涉及作风层面,又经常会被视为“小问题”。十八大以来反腐肃贪,中央落实八项规定、反“四风”,各地吃拿卡要、浪费奢靡、侵害群众利益等乱象得到明显遏制。但是,庸政懒政现象并没有消失,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有了新的特点,一些部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事却依然难办,甚至不办了。

  庸政懒政绝不是小问题,而是事关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系列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能否顺利落实的大问题。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政策落实的关键年,然而有调查显示,部分改革决策在中央到地方的传导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导致政令不畅的梗阻点。改革落实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改了没什么好处,不改也没什么坏处”的庸政懒政心态,是形成梗阻点的重要原因。

  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任由庸政懒政存在、发展,我国多项重要改革的前景堪忧。比如,“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监管乱象,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综合执法是有关改革的重要探索。然而有调查显示,这一改革正面临重走回头路的风险。最早探索“三合一”改革的深圳市已改回了食药监队伍单列,原因是一些相关部委希望保留自己的“阵地”,小算盘让改革成为“夹生饭”。再如,全国关注的温州金融改革实施三年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就在于“下改上不改”,国有金融机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让改革难以成功。

  观察那些存在“肠梗阻”的改革,其中确实会有一些客观上的困难存在,诸如各部委与地方之间存在步调不一致,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导致政策落实困难等问题。但追根溯源,一些为官执事者的主观因素,更是改革难以推进的根本原因。庸政懒政者自身改革动力不足,不敢触动利益,这些官员作为改革执行者,其工作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改革。对于主观上存在庸政懒政心态的官员,任何客观性原因都会被放大夸大,成为改革落实难的借口。

  目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其内容往往涉及自上而下的公权力改革,改革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被改革对象。面对这样的改革,为官者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庸政懒政,这既是“偷懒”也是保护自身利益。因此,要想破除庸政懒政的樊篱,必须三管齐下。首先要建立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同时,要勇于走“专业路线”,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跟踪、监控改革的行进路线。另外,“群众路线”也不可或缺,要积极引入灵活有效的社会评价机制,让公众紧紧盯住办事的官员,让“假改革”无处藏身。

  人体内有了寄生虫,就会发生肠梗阻等疾病,改革落实过程中出现“肠梗阻”,则是由于庸政懒政者的为官不为。贪腐行为令公众深恶痛绝,然而庸政懒政的危害并不逊于贪腐。庸政懒政者损害政府公信力,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让改革面临失败的危险。反贪腐要打虎拍蝇,推进改革则要整肃庸政懒政的“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