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实则支撑稳

10.05.2014  09:45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下)

      四川有183个县(市、区),是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最多的省份之一。我省提出,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

        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数量庞大、人口众多的县域经济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要使支撑“”,底部的“”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本报记者邀请专家与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

      嘉宾

      唐浩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盛毅    省社科院副院长

        □本报记者 董世梅 陈岩

        县域不强则支撑乏力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从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理解县域经济的发展?

        盛毅:四川有183个县(市、区),但平均规模偏小,发展不足。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足,就直接影响到我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相对较弱,对于“”的支撑也就相应减弱。因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是最基础、最底部的支撑。

        去年,全省五大经济区中,川南经济区成为首个GDP全部过千亿元的经济区,剖析其县域经济发展就更能看出底部对于“”的支撑。比如自贡、内江的所有区县GDP都已跨过百亿元门槛,而泸州也是除叙永外全部跨过百亿元门槛,宜宾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唐浩:首先要明确的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一个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解决之道。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底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理解这个“主体”还有两层含义:县域有着农民这一最广大的社会发展主体,同时也是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主体;县域是“”和“”的重要构成单元,起着基础支撑作用。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内部关系形成的经济形态的连接。县域经济发展则是底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聚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生产关系向以农村为主的县域扩散较难,这种扩散不畅是影响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如果底部的生产力无法调整步伐,则对于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会产生巨大影响。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结构不优则支撑不稳

        记者:如果县域不强则支撑乏力,那么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又对支撑起怎样的作用?

        唐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县域产业如果发展不足,那么多点多极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要提供多点多极发展的稳定支撑,县域产业的结构优化至关重要。产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县城的升级改造,引领小城镇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农村市场的发展。

        我想重点阐述的是,县域产业的扩散和关联发展问题。如果农业现代化与工业、服务业不能实现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就无法形成产业的关联发展,无法形成合力来共同支撑“”和“”的发展。换句话说,如果提升一个产业的附加值,则可以联合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升,结构优化,将增强县域经济乃至县域所在的“”和“”的发展。由此可见,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是强化基本的行政单元,单个行政单元的强化,则必然有助于整个多点多极支撑格局的形成。

        盛毅: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针对的就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经济的构成,主要是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城区经济互动发展,优化二者之间的结构,才能更好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有助于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推进。

        这一点,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关系可以更好理解。城区经济主要是二、三产业为主体,县域经济则主要是农业占主体,仅有城区经济,县域经济缺乏服务对象则发展不牢;城区经济要得到好的配套协作,没有县域经济的支撑也难以均衡。

        当然,这种关系并不是固定的。从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县域经济内部提供要素、原料之外,也可以提供需求,尤其是一些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如果能够通过强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放大需求,那么城市群的发展将更快,区域经济板块崛起的支撑也就更加稳固。

      原标题: 底部实则支撑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