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我省老龄事业

28.10.2013  18:50


【专报要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四川省人口老龄化存在势头过快、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特点。本期《专报》提出,我省应当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由政府、社会、家庭以及老人自身共同发挥作用,以应对老龄化问题。

四川省政协办公厅妇委会老龄化问题课题组基于对我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提出以下观点:
一、我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四川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影响我省经济发展活力、使医疗和社会保障负担更重、使家庭养老面临极大挑战、使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对老龄化问题,必须给予制度回应。为了准确把握我省老龄化的情况,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目前四川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老龄化势头过快。2000年至2010 年,四川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幅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6 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
(二)老龄人口基数大。截至2011年,四川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10.92万,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190.74万,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3.52%,老龄人口总量及80岁以上高龄人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居全国前例。
(三)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不协调。2010 年四川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刚迈过 3000 美元大关,与发达国家相差了 7000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 30%,居全国二十位以后,未富先老情况严重;存在着老龄人口分布城乡倒置的情况,即越是经济条件差的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高,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得越快。
二、我省现有的老龄化问题应对措施分析
目前我省对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包括: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成立相关工作机构、加大老龄工作宣传;建立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 “新农保”、“新农合”制度,并实现全覆盖;逐步建立城乡低保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支持系统,加大供养力度;增加老龄人口优待政策,重视老龄人口权益;尽力满足老龄人口精神文化需求,加大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多种多样的养老形式,鼓励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
通过以上措施,我省老龄化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由于老龄化事业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同时理论研究所提供的支持也存在缺陷,因此,还存在以下问题:对老龄化及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认识不到位;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在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民办养老机构生存困难;老龄服务业人员缺乏。
三、我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基于调研数据以及以上的分析结果,课题组认为,应对老龄化问题,我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深化认识、加强宣传。提高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积极应对、化弊为利,科学应对、对症下药,全面应对、统筹发展”的思想,坚持“共融、共建、共享”的原则,开展研究论证,探索一条符合四川省情的老龄事业发展道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颂扬孝亲敬老先进典型,推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
(二)通过加强四川省的经济建设,为养老事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通过吸收青壮年劳动力、高素质人才向四川回流,降低城镇人口老龄化程度。
(三)发展、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新农合报销标准、项目;探索多元化养老体系、城乡一体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工养老保障体系等各种保障机制相结合的办法。
(四)在发展老龄化事业的同时,控制适度的生育水平,在目前生育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应尊重规律,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加强人口问题研究,确定我省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的最佳时机,确保家庭结构健康,促进人口优化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
(五)构建立体的养老服务网络。采用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重视志愿者作用,加强老人自治与互助,通过多渠道解决养老难的问题。
(六)关注空巢老人、失能老人、失独老人等特殊老龄人口,推进养老保障事业发展和完善,照顾各种不同老龄人口的需求。
(七)制定老龄产业政策,培育现代老龄产业。以政策导向扶持老龄产业,尊重老年人消费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措施,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在“边富边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和办法。
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以及老人自身共同发挥作用。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