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县广滩村:当传统渔船村遭遇当代艺术

26.02.2016  12:46

  普耘的船悬挂在田德文家院子里。

  从都江堰奔腾而来的金马河与西河交汇之前,在新津县兴义乡绕了一个巨大的弯,广滩村就坐落在这遍地鹅卵石的河滩上,这里曾经有“龙王渡”“广滩渡”的名称。2015年,这个原来以作坊式造船为产业的村子里,来了几位当代艺术家,与村民们合作造了一些“奇怪的船”。

  2月20日中午时分,广滩村一座百年老院改成的茶馆里,围坐了几桌打牌聊天的村民。院子的一角,艺术家普耘两手怀抱,静静地看着他的“”,与村民的热闹欢快形成强烈反差。“我们不太清楚他做那个船的意义。”院子的主人田大叔告诉记者。而普耘说:“我想用我们的方式造一艘船,记录这个村子的历史。

  A

  装置艺术记录小村造船史

  普耘的船“结构复杂”,材料多变,包括他从村子里挨家挨户收集来的各种材料,与村民生活有关的东西,比如有些腐朽的船帮、划船的桨、废弃的汽车牌照、水龙头、打鱼用的钢叉、油漆刷子,甚至还有小孩玩耍的塑料玩具。他把这些材料用一根根鱼线吊起来,组成了一艘“”。“这其实是一个装置艺术品,表达我对这个村子的记忆。

  另外一艘记忆之船,是艺术家陈建军的手笔,它已经从广滩村“开走”,如今静静地停泊在都江堰的玉垒山下。这艘船有一个很当代艺术的名字——水系博物馆。相比普耘停留在村子里的船,“水系博物馆”表面看上去要单调很多:也是一个由船帮、船桨、船板等做成的小渔船,上面放了一个巨大的木箱。因为木箱制作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木材,看上去既斑驳又神秘,让人好奇它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水系博物馆”的建造,始于一次田野调查。2014年5月,在岷江沿岸做田野调查的陈建军无意中发现村民程文忠家的手工造船作坊。作坊内堆叠在一起的木船、运沙船、龙舟、造船工具,在陈建军看来就如考古发掘中的“文化层”,记录着这个村子的历史。

  “正在兴建的村民集中居住区,或许会让手工造船作坊真的消失。”于是,陈建军决定用“水系博物馆”来记住广滩村的造船史,还让村民也参与到“水系博物馆”的建造中来。

  造船并不复杂,就是一些简单的木工活。关键是那些生产生活材料也能做成艺术品,让村民着实开了眼界。花了1年多时间,船终于造好了。陈建军选择逆水而上,把船运往都江堰玉垒山下永久存放,沿途还告诉生活于两岸的人们为什么要建这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