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期待广州新一轮治水 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12.06.2014  16:42

广州市6月10日召开动员大会,部署推进生态水城建设,继5年前亚运大治水后再次启动全面治水的大幕。其中目标包括2016年之前完成196项治理工程,消灭中心城区52个内涝点,到2020年实现广州不再有臭河涌,全市所有河涌、生态湖等地表水全都达到水质功能区的要求。

无论主动抑或被动,在广州亚运前“一天一个亿”豪气治水不达理想,甚至多条河涌水质严重反弹之下,再次发力治水无疑是必需之举。相关方案显示,新一轮“水城”建设囊括的内容比亚运治水时更广泛且要求更高,水污染治理则是其重中之重。方案描绘的理想蓝图既体现官方意志,亦诚为市民所期待。

基于亚运治水留下诸多教训,要确保新一轮治水巨资投入不打水漂,一招一式、一举一动无疑须审慎而行。其中,对治水方略的科学论证及系统设计是必须探究的。此前有专家指出,广州治水多年尚缺系统化研究,直指多数治水工程治标不治本,预言“支涌截污不搞好整个计划就要落空”,结果一语成谶。比如,石井河整治10多年后还要“摸底细”及再砸30多亿来治理;经历四轮整治的猎德涌也要“回炉”,如此反复大把烧钱尴尬不堪,新一轮治水当引以为鉴。

对于上一轮的治水思路,职能部门曾称已进行反思,坦承如果治水思路更清晰一点、标准再高一点、措施更得力一点,治污的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今,也清楚2015年底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十分艰巨。公众期待政府部门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尤其是要敢于直面专家的“反对意见”。唯有全面总结治水经验教训,并对水污染状况和改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论证,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水才可望找到药到病除的良方。

与上一轮治水相比,此次最大的不同是建深隧。按计划,东濠涌深隧改变计划推迟一年到2016年底建成,随后再建猎德涌、驷马涌、荔湾涌、沙基涌4条深隧支隧。仅东濠涌深隧“试验段”就需7个亿,构建整个深隧系统更需250亿之巨。虽几经论证,但深隧能否成为治涝治污的救命稻草仍存异议,东濠涌深隧“试验段”或因此而至今未开工,整个深隧系统也由原来的“一主七副”变成“一主四副”,同时“降调”为只是原有污水整治方法的“有效补充”。而且,境外城市建深隧均基于实现雨污分流的前提,但广州尚不具备。可见,深隧建与不建、如何建仍是需斟酌的议题。

当治水新战役展开,计划落实及工程管理问题就不容忽视。上一轮治水雨污分流工程,上百亿资金被疑“挪用”于河涌景观工程,致雨污分流工程实际仅完工三成,被指本末倒置。一些截污管网还发生漏接、错接的低级错误。同时,广州污水治理领域系列案涉及7件7人大案要案,也坐实了公众对治水工程可能存在腐败现象的猜疑。要确保新一轮治水投入都能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压缩可能存在的腐败空间,针对性的监督机制务必跟进,加大环评、招投标、资金支出等重要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

尤需提出的是,广州新一轮治水首推“河长制”,由各区行政首长负总责。市政府与各区政府、市水投集团等13个单位签订“军令状”,推进不力将全市通报并问责“河长”。问责制对于保证治水工程按质按量推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上轮治水市政府同样与各区各部门签了责任状,而最终却并未见到有具体的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治水事关重大,耗资巨大,且再也经不起折腾,问责制的兑现当一言九鼎,使生态水城建设真正贯穿“水民生”的主线,聚民心、谋民利、惠民生。(牛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