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邓静,从村官到警花的蝶变

16.06.2015  20:03

 

翻开邓静的简历,08年大学毕业的邓静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证券顾问、大学生村官、蔬菜大棚业主、村委会支部书记、人民警察。这不经让人有些迷糊,行业的跨度和职业的转变之间,她有怎样的际遇和想法?又有怎样的抉择和坚守?

收入丰厚  却一心回乡

在她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就有大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原本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却一心想要回乡。

我是学工商企业管理的,那些年股市很疯狂,所以父母就建议我填报了这个专业。”邓静的父母是老师,不得不承认在求学和就业方面,他们是有远见的。在邓静还未大学毕业的时候,便和绵阳中投证券公司签了合同。

经过短暂的试用期,邓静顺利成为了这个公司的一员。“我到公司是做的证券顾问,基本工资不高,但抽成很可观。”细致、耐心且脸上时常堆着微笑的邓静总是比他人更受客户的青睐,在月末的业绩评比中,邓静总是名列前茅,自然收入也很丰厚。可就在自己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邓静做出了一个让同事、好友都费解的决定。

你疯了啊?那么好的工作居然辞了!”邓静在绵阳中投证券公司工作了半年便辞职离开了,面对好友的疑惑,她总是语气平和地说:“在外呆久了,还是觉得回家乡好些。”从她的从容中,好友们读出了她对家乡的依恋。

我父亲以前是前锋区桂兴镇的老师,我的小学是在桂兴镇读的。我清楚的记得,那里的山很高,老百姓的日子很艰苦。”在桂兴镇的这段岁月成了邓静童年里抹不去的记忆,那里的人和事,那里的快乐和牵挂总是时不时的从记忆的底层翻涌上来。

一心想回乡的邓静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被分配到前锋区观塘镇白鹤村。“那时观塘镇正在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政府倡导我们大学生创业,好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创业。”邓静和另一位大学生村官兰海燕一拍即合,各自筹集了一些资金,再向银行贷了一些款,租赁了120个大棚作为创业基地,发展韩国尖椒和以色列小西红柿等精品蔬菜。

有时,付出并不一定有收获,“第一年基本保本,没有什么收益。”秋收的惨淡让邓静的心里堵了块石头,整个春节期间,大家在高高兴兴的过年,邓静却在思考到底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我想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如果第二年还不能盈利的话,不光起不了示范作用,还会打击跟着我们一起创业的村民的积极性。”于是,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邓静从头自学起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来。

创业的第二年,邓静的创业基地大有起色,农业合作社成员达到了33户。

驻扎山村  变身小诸葛

三年的创业经历,让邓静更懂农业,更懂农村,也更懂村民们的所思所想了。“西牛村缺一位村支书,组织上觉得你比较合适,你愿意去吗?”放下自己的创业基地,去偏远的西牛村?

2013年,没有多加思索,邓静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任西牛村村委会支部书记。

西牛村离观塘镇场镇较远,去任职的村官都必须长期住在村里,所以很多大学生村官都不愿去。“那里的情况比较复杂,长期没有村支书。”邓静到任后了解到,西牛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老党员又有互不信任的情况,甚至因为一些私心排斥发展新党员,加上老党员们不懂电脑,农村干部远程教育等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初到西牛村的邓静也受到了部分老党员和村民的排斥,“他们认为我不是农村长大的,说我不像是在农村做得了事儿的样子。”为了消除这种隔阂,邓静摘掉了身上唯一的饰品,卸掉了脸上的淡妆,把皮鞋换成了胶鞋开始挨家挨户的串门,帮村民剥豆摘菜,和村民谈天说地。在融洽的聊天氛围中,邓静慢慢的融入了村民们的圈子。“我去走访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收入、劳动力、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邓静把每家每户的情况记在小本子上,晚上便进行分析和分类,有针对性地向村民进行政策宣讲,利用自己创业时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为失业的村民介绍工作,为创业的村民提供建议。几个月的时间里,邓静成了大家口中的“致富小诸葛”。

喂,你好!你是邓静吗?向你请教个事情……”一个广东的陌生电话打进了邓静的手机,打电话的人叫唐小军,是西牛村的村民,在广东一家鞋厂打工,家里父母年事已高,一直想回家乡的他听家里人说起邓静便打电话咨询创业的相关政策。“他后来真的回来创业了,利用自家的土地和租赁的土地种起了柚子,有了资本后,现在还承包一些建筑工程。”邓静说起唐小军的成功,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因为感动  警属成警花

你挺着个大肚子,还老是住在村上,出点问题怎么得了?”丈夫的责备并未让邓静改变主意,只是宽慰丈夫说:“村里发展了一批年轻党员,等他们成长起来,我就请产假了。”可直到临产最后一周,邓静才走出西牛村。

孩子的降生让邓静有了更多的思考,“因为我家属是广安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的民警,加班、出差的时候比较多,我的父母又还没有退休,所以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了。”一边是自己的孩子,一边是西牛村,邓静的心里进行着博弈,但这次她有些为难了。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一条短信,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那是我生产完的第二天,我还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突然收到一条祝福短信,落款是广安区公安分局。”这让邓静有些出乎意料,之后便是一阵阵暖流在心中四涌开来。“我以前一直觉得警察是那种很酷的感觉,我家属连我孕检都没有陪过我一次,没想到公安的大家庭是这样的温暖。

晚上,丈夫到医院照顾邓静,她向丈夫说起了这条短信。“既然觉得我们公安系统好,要不你也考警察吧!”丈夫给邓静分析说:“西牛村已经成长起来了一批年轻党员,在你请产假后,西牛村的工作仍然井井有条,你也考警察吧,这样也能照顾孩子。”这次,邓静听了丈夫的建议,成为了前锋区公安分局前锋镇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

户籍工作单调、繁琐,且责任重大。“户籍工作可不轻松,要做到让百姓满意并不容易。有时一个群众的问题就要解释半天,有些政策、规定要给群众反复解释上好几遍。”有些群众不懂的业务术语,她就换着法给他们解释;有些群众不识字,她就指着资料一句句念给他们听;有些上了年纪的群众来照身份证照片,她会给他们示范坐姿和表情。

刚接触户籍工作的邓静每天回家时都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因为刚去,业务也不熟,带我那位民警只带了我两天就因工作需要调离了,自己还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工作起来有些吃力。有时办一个业务要打几个电话请教以前的户籍民警。”手忙脚乱的邓静面对群众时,依然是微笑相迎,“我做过村官,心里明白群众的需要,他们没有弄明白自然要多问几遍。我穿上了警服,要对得起这身衣裳。

邓静到任后的第二周,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儿。“立石村一位老大爷来给他孙子上户,但只带来了出生证明,孩子父母的结婚证、生育证都没有。”老人请求邓静给他行个方便,说自己住在村里,来趟城里不容易,儿子儿媳在外打工,证件没在家里,村子偏,快递也到不了。邓静问清了情况,让老人留下户口簿和材料回家等候,承诺办理好后把户口簿给老人送回去。邓静主动和老人的儿子取得了联系,让他把证件邮寄回来。办理好后,邓静利用下乡登记“一标三实”的工作机会,把户口簿送到了老人手中,老人连声道谢,她离开时,老人送出了一里多路。

群众是最记情的。”这是邓静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的工作中也时常验证着这句话。“我们前锋区公安分局成立还不久,条件很艰苦。”邓静工作的前锋派出所户政大厅是一个商用门市改造成的,夏天时空调根本起不了作用,汗水常常湿透衣背。“妹儿,你看你汗水流得好凶哟,我去给你买瓶冰冻的水。”“不用,大妈,我这里有饮水机。”这种朴素而饱含真情的对话总是让邓静忘记工作的繁重和夏季的暑热。

如今,邓静带着对群众的情,把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来办事的群众排队的多了,蛮横的少了,满意的多了,抱怨的少了。前锋镇留守老人较多,来办事的群众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爱亲切的称呼邓静“姑娘”“妹儿”,邓静也总是随和的称呼他们“大叔”“大妈”。“这位民警办事又迅速又妥当,从来不打官腔,只做实事。”是群众对她最多的评价。从证券顾问到大学生村官、农业基地业主,再到村支书,最后成为一名警察,在她职业的转变之间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