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的诱惑 ———小平故里行之一

01.08.2014  16:43

  许大立

  可以是魅力,可以是诱惑,这个词对于广安怎么说都不为过。

  三十年前笔者去广安,不必讳言,是因为邓小平的缘故,是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启了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尽管一切刚刚开始,还不知道未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他倡导的思想大解放,他倾力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于我这个刚刚从愚昧闭塞的乡村走出来的知识青年,有着神灵一般的奇妙与感召。于是,对于圣人般伟岸的邓小平,对于他近在咫尺的故乡广安,也就有了暗恋般的膜拜与冲动。

  最早去广安是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广安籍记者发起的。一辆很原始的苏式轿车,在泥巴飞溅坑坑洼洼的公路上煎熬了一整天,才来到那个渠江边的小城,那个和中国绝大多数内陆县城几近一样的土不拉几的场镇。好在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好在街面上已经有了丰富的食品和日用品,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较“文革”时焕然一新,没了精神压力,不为穿衣吃饭发愁,巴望着已经活生生展现在眼前的美丽明天。

  其实三十年前去广安,不仅仅是因为邓小平,还有一个隐藏得很深的疑问。那就是,都说广安很穷,穷得一穷二白,三年灾害时期,好多广安人逃荒外出,我家附近成片的“游民”棚屋里,就有不少河南及广安来的饥民。最近的是1976年春,重庆城里到处是广安过来的拿着大队、生产队一纸证明的灾民,证明上都说干旱失收,不得已进城讨碗饭吃。那些六、七十年代的记忆让人挥之不去,久久地隐藏在我的记忆里。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广安,走进广安老百姓家中,自然要去邓小平老家牌坊村和他的祖屋走走看看。的确不富裕,那时农村已经从文革的折腾中喘过气来,吃饭穿衣柴米油盐多已不成问题,但是离富裕还非常遥远。小平的老屋还在丘陵田地里静静地兀立着,四周是池塘、旱土、水田和竹林,和周边的农居没有两样,只是已经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几公里外他母亲淡氏的墓地更不起眼,就在公路不远的坡下,四周都是乱石嶙峋的贫瘠山地,种着广安人赖以果腹的包谷和红薯。墓地边有一个巨石,石上有一汪清水无论旱涝终年不绝,有如龙脉,被人们传得很神奇,我和同行者曾经费了好大的劲爬上去瞧个仔细,好像是有那么一汪清水,至于是否常年都有,无法证实。不过从此传说流传甚广,可以得见家乡人民对小平的爱戴,虽是故事,却也传得栩栩如真。

  那是我第一次朝觐这位中国当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心中溢满无限的崇敬,想不到中国的历史就让这位穷乡僻壤里的个子矮小、其貌平平的人给改写了,心底顿时生出许多莫名的感慨与喟叹。

  而后因为工作,因为友情,因为写作,乃至因为朋友的委托,无数次去过广安,看见广安的街市如春苗拔节般地生长,看见狭仄的街道变得宽广现代时尚,看见广安人的脸上没了菜色有了红光,直到看见小平的故居变成了公园,虽然有些生疏,却也为桑田变花园欣喜而宽慰,因为伟人的故乡终于追赶着时代,成了中国西部的一颗引人瞩目的星辰。

  记得小平铜像安放仪式那天,我应时任广安市广电局长的好友龙汉胜先生之邀又去了广安。小平安祥地坐在藤椅上,慈祥地看着我等受到改革开放福荫的众生,意味深长却又心满意足。我和我的朋友们向他献花,向他三鞠躬。其实,我们不可能要求伟人是完人,只因他在历史的关头做了改变多数人命运的事情,他的功绩永远记在人民心中。

  三十年间,但凡有朋友造访重庆,我都要征求意见是否去广安看看,我发现来自沿海一带尤其广东的企业家最感恩小平,去广安谒见小平故居,往往是他们四川之行的首选。威名赫赫的长隆集团总裁苏志刚,就曾带着远在海外读书的几个儿子专访小平故居,用他的话说,没有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他苏志刚一家的今天。我想,这应该是所有借助改革开放富裕起来的人的共同想法。同样,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今日,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预言已经得以实现,那么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富裕的梦想就已摆在了他们,以及我们的面前。

  兴许,这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
  ——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就《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3月1日出版的第5期《住房与城乡建设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