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扶梯男孩”上学 妈妈是他的老书童

21.04.2014  10:08

   原标题: “扶梯男孩”上学 妈妈是他的老书童

  脑瘫儿的求学路

  邓贝蓝烨 9岁 广安苏台小学学生

  他被确诊为痉挛性脑瘫,无法站立行走,但希望能和其他孩子一样进学校读书。

  去年,他成为广安市前锋区虎城乡苏台小学一名1年级学生,33岁的妈妈则成了他的专职“陪读”。

  他有个最大的愿望,是能站起来,不用妈妈陪也能去上学。

  他的妈妈李良菊则说:“如果儿子不能站起来,那我就一直陪他走进大学。

   这是两位母亲的坚持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但我们还是认真面对。”这是脑瘫儿邓贝蓝烨的妈妈李良菊的微信签名。

  为了儿子的上学梦,她现在成了专职的陪读妈妈,每天送儿子陪着儿子去上学。

  自小蓝烨出生后,李良菊再未上班,家里一切开销全靠丈夫邓红兵在外打工。

  对于儿子的未来,李良菊说:“如果他(儿子)不能站起来,我就一直陪在他身边,陪他走进大学。

  医生李红松成了“渐冻人”,病情日益严重,无法行走。64岁的母亲鲁仁芝只得每天背着他去上下班。

  后来,虽有一名好心环卫工帮忙背他上班,但下班时,他仍需要母亲背着下班回家。

  他的母亲鲁仁芝说,只要自己能背儿子一天,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背不动为止……

  一双小手紧紧握住梯形架两端的横梁,用力提起,再放下,伴随着时快时慢的“哒哒”声,男孩借助梯形架不断前行。如此反复,一段常人五六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男孩足足花了40分钟……因为脑瘫,这名9岁男孩无法站立行走,但和其他孩子一样,希望能进学堂。去年,小男孩成了广安市前锋区虎城乡苏台小学一名1年级学生。33岁的妈妈则成了他的专职“陪读”。今年开始,为帮助康复训练,小男孩爸爸为他专门做了一部梯形架,每天靠它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

  小男孩希望有一天能自己站起来,即使妈妈不在身边,也能自己走着去上学。她的妈妈李良菊说:“如果儿子不能站起来,那我就一直陪他走进大学。

   妈妈相陪 扶着梯形架去上学

  17日下午4点左右,广安市前锋区虎城乡苏台小学,当最后一节课铃声响起,一群孩子从小学1年级教室前后门陆续走出,33岁的李良菊牵着女儿(两岁半)的手逆着人流径直走到教室后面。

  今年9岁的邓贝蓝烨有一双明亮的眼睛,1米左右的个头,此时正安静地坐在最后一排的凳子上,开心时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咧着嘴笑,看上去像一个活泼的精灵。不过,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他1岁零两个月时,被确诊为痉挛性脑瘫。

  李良菊帮儿子收拾好书包,挂在自己肩上,然后将其带至操场上一个约半米高的梯形架旁。小蓝烨的一双小手紧紧握着梯形架两端的横梁,用力提起,再把梯形架放前一步,挪动一步身体,就这样,梯形架就时快时慢地叩着路面前行。担心儿子可能摔倒,李良菊带着女儿紧跟其后。这段从学校到家不足1公里的路,常人只需五六分钟,小蓝烨走走停停花了40分钟才走完。李良菊说,梯形架是丈夫年初制作的,儿子靠着架子走路能锻炼腿部和腰部力量,起到康复训练的作用。

  “只有早上和下午才让他扶着梯形架走路,中午回家都是我牵着他走,免得耽误时间。下雨天就背他上学。”李良菊说。

   我就想和其他人一样去读书

  如果小蓝烨当初没有坚持要父母送他上学的话,他现在应该还在某家医院做康复训练。

  距苏台小学不远的一处农房,就是李良菊夫妇以每月100元的租金换来的临时的家。

  “老家离学校太远了,儿子上学不方便。”在这里,李良菊一边照顾两岁半的女儿,一边陪小蓝烨上学。

  “他是个早产儿,7个半月就出生了。”李良菊说,小蓝烨6个月大时,看人的眼睛总是斜视的,1岁了也不能坐立,“他两条腿交叉着,两条手臂向后蜷缩,腰杆也撑不起来,后来带至医院检查时,才晓得是痉挛性脑瘫”。

  后来,这个家庭四处借钱,常年带着小蓝烨辗转成都、重庆等地大医院治疗。去年,在医院做康复训练的小蓝烨经常发脾气,还不配合医生做训练,闹着要回家。

  “在医院待久了就很烦,我就想和其他人一样,能去学校读书,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蓝烨有些口齿不清地说。

  “他很聪明,不让他上学我会后悔一辈子,我不能让他像猫狗一样爬完这辈子。”李良秀在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带小蓝烨回老家念书,自己作专职“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