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朝天区妙招频出 让非遗“活”起来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0日电 (刘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一朵绚烂娇艳的奇葩,植根于深厚的艺术土壤,丰富群众文化生活。5月9日,在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正在绣一幅新作——“喜鹊闹春”。理线、穿针、落针……手腕翻转,丝线在张菊花手中若行云流水。
近年来,朝天区致力于非遗项目的发掘、保护传承和生产性保护工作。目前,有非遗项目25个,代表性传承人80名。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7个、区级项目16个,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21名、区级传承人56名。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麻柳刺绣传习所。
平溪傩戏表演。 刘旭保护:让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非遗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朝天区非遗项目丰富、传承人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生存与繁荣的土壤,有的甚至濒临灭亡。
积极申报,扩大非遗族群是挽救非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朝天区积极申报非遗传承人,珊瑚玉雕传承人白强、平溪傩戏传承人王礼荣、手工核桃饼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玉蓉、中子月饼制作技艺传承人谢富贵被命名为广元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同时,申报的手工核桃饼制作技艺、中子月饼制作技艺被命名为第六批广元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平溪傩戏和珊瑚玉雕被列入第一、二、三、五批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申报“鼎锅炖腊肉”为天府旅游美食。
在资金方面,2021年度,该区共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3万元,自筹资金60余万元,全部用于非遗项目数据库、非遗保护利用、非遗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等工作。
经过努力,朝天区因麻柳刺绣文化艺术特色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麻柳刺绣传习所被命名为“四川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朝天区虞美人麻柳刺绣合作社“绣德绣才绣人生巧手绣制脱贫梦”上榜四川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推荐活动优秀案例。
传承:让非遗文化历久弥香
在麻柳小学,每周都有麻柳刺绣课。一到授课时间,张菊花都会“雷打不动”地来到学校给学生讲解麻柳刺绣的技法。“下针要稳,针脚要匀,一口吃不了胖子,一针也绣不成作品。”课堂上,张菊花一手拿着示范的刺绣材料,一边给同学们强调刺绣要领。
麻柳刺绣传承人张菊花在教授学生刺绣技艺。 刘旭台下的学生认真地听着讲,并按照老师的示范来操作。有时候,张菊花会带上自己的刺绣成品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讲解,扎实的刺绣功底迎来学生的赞美。一堂45分钟的课常常让同学们意犹未尽。下课前,张菊花还不忘叮嘱学生课后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
非遗进校园,让师生共同学习,既扩大了传播面,也培养了人才。近年来,朝天区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在麻柳小学开设刺绣课程,教授麻柳刺绣基本技法;在李家小学开设锣鼓课程,教授锣鼓的基本套路、鼓谱、鼓点等技艺;在羊木小学开设陶艺制作课程,教授土陶制作技艺完整的工艺流程。
不仅如此,该区还加大对传承人培训力度。全区12个乡镇文化专干每年进行不少于一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具体业务培训。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活动,培养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人。
在漫长而又艰难的传承之路上,朝天非遗的传承者们独具匠心、精益求精。
创新: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每年临近中秋时节,朝天的中子月饼都会成为热销产品。中子月饼历史悠久,其工艺从几百年前一直传承至今;采用朝天本地优质核桃进行制作,产品远销云南、新疆、浙江等地。
“推动月饼生产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有机融合,使得中子月饼的产量、质量均实现了新跨越。”朝天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必须创新发展,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让非遗“活”起来,朝天区频出“妙招”,积极开展麻柳刺绣、手工核桃饼制作技艺、中子月饼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打造麻柳刺绣、珊瑚玉雕、手工核桃饼等实体店,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同时,加大非遗项目工作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展览、文艺惠民演出、节目创编、抖音直播、线上购物等活动,提高非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组织开展麻柳刺绣、李家锣鼓、平溪傩戏、传统狮舞等非遗项目进景区展示、演出活动,让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麻柳刺绣、平溪傩戏、珊瑚玉雕等非遗项目频频在国际、国内大型展会中亮相获奖,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非遗热”,让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