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长称粤港澳自贸区已酝酿半年

23.11.2013  04:17
■记者招待会上,朱小丹介绍本届咨询会的相关情况。 朱小丹出席记者招待会时透露——粤港澳自贸区已酝酿半年 方案一成熟就申报国务院

  “粤港澳自贸区将更充分地减政放权、更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商事登记、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制度,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实行统一市场监管,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朱小丹

  昨日上午,201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在闭幕之前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与9位洋顾问共同出席。朱小丹在回应现场提问时表示,已就粤港澳自贸区的选址、范围、定位、任务和政策进行了超过半年的调研和论证,力争拿出一个符合广东实际、切实可行的方案,并称“整体方案成熟后,将尽快向国务院申报”。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刘正旭 陈杨 李佳文 侯鹏飞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 彪

  已经进行超过半年论证调研

  朱小丹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60条中第25条关于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明确提出国家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第25条中特别写到,要扩大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开放合作。

  他说,广东一直在考虑利用毗邻港澳、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立主要面向港澳的自由贸易区。出发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世界贸易规则,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粤港澳合作,率先构建广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广东已经就自由贸易区选址、范围、定位、任务和政策,进行了超过半年时间的深入调研和系统论证。”朱小丹进一步表示,初步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进行了接洽和沟通,广泛征求了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力争拿出一个符合广东实际、切实可行的关于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好方案。

  将促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

  朱小丹指出,未来这个自由贸易区将要承担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更充分地减政放权、更大力度改革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商事登记、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制度,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类似黑名单)的管理方式,实行统一市场监管,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这个自由贸易区将要承担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包括有力促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内地与港澳CEPA实施的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合作,实行投资便利化,强化粤港澳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创新金融服务,在自贸区形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粤港澳自贸区整体方案成熟后,将尽快向国务院申报”。

  “对广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信心

  朱小丹指出,将花更大力气提高消费对增长贡献率

  “稳增长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力度,但更重要的是优化投资结构,不能把钱花在重复建设上。”朱小丹指出,要把钱更多地花在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工程上,同时提高民间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

  他进一步表示,实现广东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靠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靠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心是不断提高广东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靠进一步提高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而提高三者协调性的立足点是扩大内需,在扩大内需中摆在最前面的不是扩大投资需求,而是扩大最终消费需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是逐步向扩大最终消费倾斜的。2007年,广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45.5%、22.8%、31.7%。而到了去年,这三者贡献率已经调整为54.4%、43.7%、1.9%,“这说明,在转型时期,广东经济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朱小丹说。

  他说,消费和投资拉动力在增强,而且拉动力最强的还是消费,今年消费贡献率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接下来,广东将花更大力气来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主要是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经济增长幅度,提高全社会消费购买力,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我们对广东实现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是有信心的,也是有办法的”。

  顾问视觉

  “每一次交流时,朱小丹省长都会对上一届的建议采纳情况做一个介绍,这让我们深受鼓舞。

  ——参加过四届“外脑会”的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孟瑟先生很赞赏广东求真务实的态度

  “(广东的变化)无法形容。广东从1985年的‘村庄’发展到今天‘大都市’,每一次来都可以看到不同,政府对于我们的建议都落实得很好,进展很快。”

  ——出席了七届“外脑会”的法国电力集团执行副总裁、亚太区总裁马识路评价广东对洋顾问的重视

  ■花絮

  发言、翻译时间长影响记者提问

  朱小丹微笑SAY SORRY

  开放、公平,这不但是本届广东“外脑会”追求的经济贸易环境,也是在昨日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上,省长朱小丹所呈现出来的态度。

  在场的一位记者向资深“洋顾问”问及“广东最突出的短板”,在场的翻译刚用英文转述了一遍,主持人误以为已经回答完毕,说道:“下一个问题?”在场的顾问、记者面面相觑,有的记者则立即举手希望抢得提问机会。此时,朱小丹立即挥手向主持人示意,毫不避讳别人问及“短板”。

  随后,一名来自日本的记者又用日语提问朱小丹有关“在不能长期单纯靠出口、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广东如何让经济仍保持目前这样的快速增长”。

  朱小丹对此侃侃而谈近20分钟,从承认秋交会成交额的下降,到广东“十二五”中期计划的细节调整,以及用一系列数据说明目前投资结构的变化。在这期间,原本只是中英互译的环节,也因朱省长的提示,特地增加了日语翻译,以便日本记者明白。互译的间隙,台下的记者以为省长的回答已结束,多次举手。见状,朱小丹在回答中,微笑着向举手的记者点头,并说“SORRY”。

  待到此问题回答结束,时间已到了11:51,离结束时间仅有不到10分钟。

  “对不起,由于时间的限制,今天的提问……”主持人话还未说完,朱小丹抬起手表一看,轻声示意对方,又给了在场记者一个提问机会。

  ■深度观察

  转型升级 需改观念

  ■新快报记者刘正旭

  广东无疑是中国制造业的大省,但并不能称为强省。因为还比较缺创新能力。在昨天“外脑会”的一个论坛上,通过一位中国专家和两位德国专家演讲,从各自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在论坛上的演讲,从宏观上来阐释广东制造业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并重点指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而来自德国的两位专家,则紧紧围绕电动车发展可能会遇到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充电,如何解决塞车导致电力不足,来阐释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后,电动车的推广问题将不再困难。

  类似这样的情景,几乎成为每个有中外学者同时参会的缩影:中国专家的发言大都大而全,而来自欧美国家的专家则多从技术细节谈起,从实际生活思考解决遇到的困难。这看似细微的差异,本质上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事实上,很多人正是擅长这种宏观思考问题,而不重视细节问题的解决,其导致的结果便如陈新校长在论坛上所描述的那样: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电视机、汽车等生产能力,但制造这些产品的高端装备全部依赖进口,而这些高端装备、基础材料技术,恰恰同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强大与否息息相关。

  论坛结束后,陈新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也直言,他也注意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思考问题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但他思考后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政府政策的导向上。

  “说白了,就在于唯GDP的政绩观。”陈新表示,工业的发展本身是有规律的,那就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石上,通过对技术的创新、观念的创新逐渐对工业进行升级换代。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的基础相对薄弱,在政绩的压力下,官员更倾向于通过引进资本、项目,通过整合后把产业迅速做大,而往往忽视了基础的技术研究,因为搞基础研究GDP业绩来得太慢。

  陈新表示,政府部门这种政绩考核方式,首先是改变了官员群体的思维模式,进而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他进一步表示,跟外国人谈建工厂,他们很愿意来投资,但一谈到具体的基础材料技术、高端装备技术引进,他们就避而不谈,“因为建工厂,是向我们卖产品,但核心的技术他们绝对不卖,这样才能持续地卡住我们的命脉,持续地赚钱。

  事实上,中国是否缺搞技术研究的人呢?陈新认为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中国正在进行转型升级,能否转型成功,关键就在能否掌握一大批的基础技术,这看起来很难,但只要破除唯GDP政绩考核,加大对基础技术研发的考核,增加基础研发投入,改变引导的方式,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难题。

(原标题:粤港澳自贸区已酝酿半年 方案一成熟就申报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