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点的“小花猫”不见了

21.04.2017  19:53

 

改变从勤洗手开始

   好习惯

  □记者朱雪黎

  “要开饭咯,小朋友们现在要做什么呢?”4月20日11点半,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拉克乡四合村第一幼儿教学点,辅导员黑莫阿加双手合成喇叭状,向班上的小朋友发问。

  小朋友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扯着嗓子回答:“饭前,小手要洗干净。”然后,自觉排成两队,撸起袖子,径直朝操场边的洗手台走去。“正面搓一搓,反面搓一搓,手指交叉搓一搓……”黑莫阿加站在洗手台前,逐一指导。

  5岁的杜金才搓得太起劲,水花溅到了旁边小朋友的脸上,惹得大家咯咯直笑。

  前来“送餐”的拉克乡中心小学校长赖小芳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变化很明显啊,‘小花猫’都不见了。”对比着手机里的新旧照片,她感叹道。

  凉山彝族自治州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目前,拉克乡中心小学代管了6个建在村里的幼儿教学点。

  四合村第一幼儿教学点离小学不远,家长们自发每天交3元钱,由小学配餐、送餐。每天送餐,小朋友们逐渐习惯,赖小芳也尽收眼底。杜金才是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孩子。

  2015年10月,该幼教点建成,3岁多的杜金才由妈妈带着第一个前来报名。“喜欢在地上爬,抗拒洗手,有了鼻涕就用手背一擦。”第一印象,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花猫”。绝大多数前来报名的孩子也都一样。

  最初,辅导员教洗手、洗脸,小朋友有的躲躲藏藏,有的哭闹不止。每人一条小毛巾,奖励讲卫生小红花,玩教洗手的手指游戏……辅导员每天换着花样鼓励小朋友们勤洗手、勤洗脸。

  好习惯渐渐养成。如今的幼教点,“小花猫”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干净笑脸。

  “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赖小芳曾在多个周末进行家访,好几次都碰见小朋友们在请家长帮忙洗澡,准备下周干干净净去上学。“孩子们都爱干净了,大人也不能偷懒。”尽管家住山中较为缺水,杜金才的妈妈还是尽量每周给全家来次“大扫除”。政府和外界帮扶送来的牙膏牙刷、毛巾脸盆等,也都用了起来。

  讲礼貌,是赖小芳直观感受到的另一个变化。“每次送餐,小朋友们都会主动说谢谢。”在幼教点,“”“谢谢”“辛苦了”等礼貌用语,不论孩子还是家长都讲得自然、真切,而以前大家多羞于表达。

  在赖小芳看来,养成好习惯,幼教点给彝族孩子们上好了“第一课”,也为他们未来走出大山、开阔眼界打开了一扇窗。没有幼教点之前,彝族孩子一般到小学四年级左右才能初步掌握普通话,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大打折扣。如今,幼教点多采用普通话和彝语双语教学,绝大多数孩子在小学前就能听懂、会说普通话。“孩子们的汉语基础更好,未来才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