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苑”里幸福事——郑秀华和她的“幸福苑”

09.05.2014  00:25

  4月21日下午5时,笔者结束恩阳区下八庙镇敬老院采访。告别郑秀华和她的“幸福苑”,告别“幸福苑”幸福的老人们,思绪万千,为郑秀华的坚守与付出由衷敬佩,为65位孤残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倍感欣慰。

 

  8年“当家人”媳妇熬成婆

 

  “肖叔,这几天天气好,饭后要带老人们出来散散步,晒晒太阳。”见到下八庙镇敬老院院长郑秀华时,她正在为副院长肖明华“安排工作”。

 

  2007年下八庙镇敬老院成立,时年34岁的郑秀华成了“当家人”,这一干就是8年。

 

  “父母是50年代的初中生,丈夫是教师,他们都是知书达理的人,很支持我的工作。”家庭的支持让郑秀华鼓足了干劲。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2011年1月25日凌晨2点,82岁的刘太珍老人病情突然加重,生命垂危,走进刘太珍老人的卧室,一股恶臭扑面而来。“老人大小便失禁,屎尿到处都是,郑秀华和她的同事杨菊华打来热水,挽起衣袖为老人洗屁股。”敬老院专职医生王文说,“有些亲生儿女都做不到,虽然老人第二天就去世了,但是走得很干净。”

 

  “洗头、洗澡、缝缝补补这些都不算啥,最麻烦的是老人的心理疏导、习惯培养。”郑秀华说。

 

  敬老院的老人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家庭缺失、性格孤僻、卫生习惯差等缺点在老人入院之初特别多。性格孤僻要矫正,关系不和要调解,生活习惯要培养……

 

  郑秀华做到了,像老师,像保姆,更像老人的闺女。

 

  65个院民 65个故事

 

  “姐姐,姐姐……”

 

  走进该院最小的院民雷小平的房间,他结巴的叫着郑秀华。

 

  2009年9月15日,雷小平被家人遗弃在下八庙镇家福路边,郑秀华和同事们一起将他接进养老院。

 

  刚入院的雷小平无法说话,生活不能自理,院里会木工活儿的张明林老人为他改制了病床,让他躺着也能解决大小便问题,还有肖明华、毛胜喜、乔盛华等老人也轮流照顾他。

 

  “他现在能坐了,能喊‘姐姐’了,喊的就是郑院长。”张美华老人说。

 

  黄年成,2010年8月入住敬老院,当时身体健康,不愿意来,2011年4月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入院生活至今。“现在撵也把我撵不回去了。”

 

  何耀,35岁,双腿萎缩,严重变形,在大柜子里住了6年,敬老院给他配了特制床、轮椅。“这才是人过的日子”。

 

  74岁的张美全老人是院里的文化人,他逢人便夸党的政策好,逢人便讲敬老院里的幸福生活,还给敬老院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幸福苑”。

 

  经营幸福幸福苑里“写”幸福

 

  “我院占地11亩,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设卧室33间、活动室2个、医务室1个、会议室1个、可容纳80人集体就餐的食堂1个,养猪场、微水池、机压井、沼气池、公厕等设施一应俱全,配套5亩耕地用于院内生产种植。”谈起敬老院的情况,郑秀华如数家珍。

 

  树立大家庭每个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各尽所能为家庭做事,达到自给自足、以院养院的目的,对于老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组建了种植、养殖、编制、后勤四个组,各司其职,比着干,每年可实现收入近7万元。”副院长肖明华脸上写满了自豪。

 

  郑秀华介绍,民政补助每月每人600元生活费是固定收入,院内创收和企业捐赠是额外收入,截至目前,院内账面余额已达6万。

 

  “光耍起无聊,我们农村人闲不惯,劳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加收入,打发时间。”张美华说,“管吃饱吃好,有电视,有健身的地方,咋不好过呢?”

 

  “‘幸福苑’如今已经实现了院貌别墅化、室内宾馆化、生活小康化、管理规范化、护理长期化、安全常态化、运行科学化的目标。”郑秀华说。

 

  青山环绕,小桥流水,垂柳依依,这里的一草一木见证着幸福苑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