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榜单上的文化味道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刘莉)近日,“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出炉,成都位居榜首,这是她连续第三年上榜。
这一调查推选活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联合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共同主办,迄今已经连续举办8年,被媒体称为“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城市调查推选活动。
对此,成都人民的反应不一,有人感觉“幸福满满的”,有人则“呵呵又被幸福了”。这并不奇怪,因为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实在是没有标准。
有人尝试说文解字,把“幸”字拆成房子和票子,“福”则是丰衣足食,也就是说,一家人吃穿不愁,有房子住有钱花,这就很幸福。
但是,得到温饱之后,金钱就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有研究表明,越过人均年收入8000美元这条线后,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并不随财富增长而继续提升。更极端的例子,日本人的购买力是印度人和尼日利亚人的十倍以上,但生活满意度还不如这两个国家。
回看榜单,和往年不同,今年组委会首次进行了全国城市文化软实力调查,特别制定了“中国城市幸福感、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涵盖城市文化魅力、文化活力、文化实力等六大体系70个指标。那么,幸福感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经济学泰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有一个“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简单地说,无限的欲望会使得幸福趋向于零。调整欲望,从而得到最佳的幸福感,发挥作用的就是文化了。
有人不以为然,这不是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么?成都GDP排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的成绩,能瞬间秒杀这种说法,她更愿意将之解读为“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前几天,成都出台了一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计划,就很能体现这个思路。行动计划表明,成都打算要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副武装”,比如工业要有设计感,造汽车也要融入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等文化元素;再比如,成都打算保护开放一批老民居、老会馆、老茶馆、老厂房和老字号等“老成都记忆”,为人们留下城市的“根”。
最新消息是,从下个月起,成都首部保护历史建筑的政府规章就将正式施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著名人物有关等6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50年以上老建筑,将被认定为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这就是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气质,而成都人的幸福感,就是从这样的文化基因中蔓延出来,成为萦绕心间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