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新农村山中美田园

03.12.2015  12:51

 

山美水美,广元的农村更美。

 

前庭后院、瓜果菜园、鸡犬相闻、鸟语花香……

 

书画中才能一见的美景,如今在广元农村的土地上随处可见,这源自于生态小康新村的大力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生态小康新村由2010年的1187个增至2187个,增长近1倍。

 

十二五期间: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集中成园、农房建设聚居成点

 

广元市从2006年开始提出并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经历了2006年—2008年试点示范,重点推进阶段;2009年的第一轮示范片建设,大力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的新村一体、园村相融、成片推进阶段,也就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广元的生态小康新村建设集中爆发。

 

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广元面临着农业发展基础弱、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扶贫攻坚任务重的现状。

 

先天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广元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无法跟平原一致,必须因地制宜,近几年,广元市坚持“建园区促新村、兴产业促增收”,在集合要素、聚集产业、集装配套、集约发展。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现代工业园区集中、农户向聚居点集中。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发展集中成园、农房建设聚居成点”。

 

生态小康型”建设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现实路径“家家房子修得亮亮堂堂,村里还建起了产业园,我们不用外出打工就能挣到钱,而且还能在家把娃娃带好。”朝天区文安乡的李洪杰这样说起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市农委副主任王尧介绍,在生态小康新村的建设中,广元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选择条件最优区域,以一定的聚合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建成1个相对聚居100户以上、辐射半径1.5公里左右、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

 

据统计,全市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累计完成598个,初步形成了“物丰美、家秀美、人乐美、村和美”的四美幸福美丽新村新格局。

 

去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8.57亿元,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5%,农民人均纯收入7202元,增长11.8%。

 

通过一年接着一年的努力,广元市逐步形成了以山区自然条件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幸福美丽新村为特色的“产村一体、园村相融”的山区新农村“生态小康型”建设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现实路径。

 

十三五”目标: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把广元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全市每年新启动建设200个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增收、生态环境建设、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微型金融服务”六大扶贫攻坚行动要求,将全市739个贫困村分年度纳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确保到2019年底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实现29.61万贫困人口和因病因残因灾返贫人口全部脱贫,739个贫困村和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到2020年,通过新建、购置、改造集体闲置房等方式建设农村廉租房4809套,实现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得安全,切实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困难户住房问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把广元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广元日报 记者 雷德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