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工程二十年让万余名母亲受益

28.05.2015  19:10
幸福工程二十年让万余名母亲受益  来源:四川日报  

  “这些帮助给了我致富的希望。”4月29日,捧着市、县计生协会送来的3000元帮扶资金,遂宁市大英县天保镇桅坪村四社的彭素兰笑得合不拢嘴。自今年自筹和贷款办起养猪场后,作为计生户的彭素兰已多次得到市、县计生协会的资金、技术帮扶。
  从细微入手,从点滴做起。多年来,省计生协会按“群众所需、协会所能”原则,围绕计划生育中心工作,发挥7万多基层协会、700多万基层会员优势,争取政府资金、项目和社会支持,把实实在在的关怀送到群众手上,把温暖留在群众心里。
□本报记者 石小宏
多渠道多方式帮扶计生家庭
     去年,家住大竹县中华乡白雀村9组的14岁女孩杨欢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后,大竹县计生协会不仅及时向其发放11000元生育关怀金、组织爱心人士为其捐款,还协调当地乡政府和县民政局将杨欢纳入救助,每月发放生活补贴680元,后又将其纳入关爱女孩重点对象,每年定期发放助学金3000元,直到她完成学业。
     计生家庭的困难,牵动着计生协会的心。3年来,省计生协会先后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60万元,各地财政配套投入200余万元,开展了慰问扶助计生困难家庭系列活动,并通过财政支持、公益募捐、项目扶持等多种方式,从各个方面向计生家庭伸出援手。
     为增强计生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2010年开始,省计生协会还会同人寿、太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定向设计保险产品,积极推广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2014年末,全省保费规模2664万元,惠及60余万户计生家庭。资阳市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安康保险、绵阳市的计划生育家庭0-6周岁子女意外伤害保险等,为计生家庭在意外风险前筑起“减震带”。
     各级计生协会还结合奖励扶助、特别扶助、计生“三结合”等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扩大服务群体,在病残救治、助学解困和关爱“空穴老人”、“留守儿童”等诸多领域实施关怀扶助,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引导群众实行计划生育。
幸福工程让贫困母亲站起来
     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是一项以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开展治穷、治愚、治病的工作。治穷,是幸福工程项目的核心内容,即帮助贫困母亲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治愚,主要开展技能培训;治病,主要是向受助母亲提供健康普查服务,治疗常见妇科疾病。
     达州市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的黄继美就是幸福工程的受益者。19年前,22岁的黄继美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丈夫外出打工,给她留下四壁空空的家和3亩零星山地,连买火柴的钱都没有。成为幸福工程的第一批救助者后,她拿到了2000元现金,从养山羊和猪开始,到利用高山优势种植中药材,再到修新房开商店、开农家乐,生意越做越大,被“幸福工程”组委会评为“全国十大脱贫状元”。2013年8月5日,作为山乡致富带头人,她出席了省第十二次妇代会。
     幸福工程实施20年来,全省累计争取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全省53个贫困县的220个乡镇、678个村的贫困母亲1万余人受到救助,受惠人口达4万余人。

基层群众自治提升村民自觉
     “村上有计生‘村规民约’,我们当然要自觉遵守。”去年7月怀上第二个孩子后,内江市威远县龙会镇水库村的罗让利、曾菊芬夫妇主动找到了村计生协会,自愿做了人流。
     龙会镇水库村计生协会推行“基地+协会”工作模式,帮助计生家庭发展柠檬、蚕桑、生猪、花卉产业,将当地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8987元。同时,在村民里开展“婚育新风进家庭”、“文明小家庭”评选等活动,把计生政策编成脍炙人口的小节目到各组演出,使计划生育深入人心。原来村民们都希望“多生孩子”,现在想的都是“多挣票子”。
     如何让村民们在计生事务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使计生政策能够成为自觉的行为?作为计生行政部门的补充,省计生协会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指导基层协会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订,引导群众深入理解中央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参与和实行计划生育。目前,全省已有516个村(社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通过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与诚信计生、阳光计生的深度融合,健全“两委负总责、村民搞自治、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基层计生群众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