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江油市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0.08.2018  18:13

绵阳江油市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以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达标认定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区域推进、统筹城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通过健全“五大机制”、实施“五项工程”,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进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一、落实政府责任,强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保障

(一)健全政府统筹推进机制。强化政府统筹,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切实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义务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建立健全合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机制。

(二)健全投入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实现“三个增长”,即确保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且增长比例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确保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逐年增长;确保教师工资逐年增长。加强经费统筹力度,兑现4000余名教师工作补贴;保障经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不足100名学生的学校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落实设施设备运营维护、师资培训和学生住宿等专项费用。

(三)健全生源调配机制。始终坚持就近入学和免试入学原则,城区以主要街道、河流、社区为界,农村以乡镇、村社为界,划定小学相应学区,初中实行学区制,保证适龄少年儿童以户籍所在地、暂住所在地和家庭实际住址为依据,按时、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省级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55%均衡定向分配到市域初中。

(四)健全监测评价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明确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村(社区)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完善由“市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共同负责的“五长责任制”,建立健全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加强对市级部门履职、效能等进行监测、评价和问责。通过TCL呼叫平台、教育行风监督评议、学生和家长问卷等,加强学生学业负担情况监测,监测结果纳入对教育部门、校长和教师的绩效考核。

(五)健全结对帮扶机制。启动新一轮城区学校与11所山区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开展城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强化培训学习等活动,从师资培训、常规管理、特色打造等方面全面落实帮扶措施,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农村学校管理水平。

二、推进转型升级,夯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

(一)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先后投入资金2031万元,维修(加固)校舍11551平方米,新建学生宿舍1500平方米、维修加固宿舍2465平方米,改扩建食堂、就餐厅8520平方米,改造厕所636平方米,改造寄宿制学校浴室1350平方米,实施“全面改薄”项目59个。

(二)实施教育结构调整工程。根据学校辐射、地域状况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充分考虑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趋势和个别乡镇管辖面积大、交通不便等地域因素,保留必要的校点;坚持“先建设后撤并,先扩容后搬迁”原则,根据教育投入和项目学校建设情况,严格按照撤并程序,合理确定撤并时间,逐年撤并,保证学校撤并后学生能就近入学。

(三)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工程。按照“行政推进、专业引领、共研共享、均衡发展”工作思路,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分为六个教学研究联合体,实现联合体内学校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由城区优质学校领办农村学校,并按地域组建片区教育联盟,带动农村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密切普通高中与初中学校联系,加强高中学校对初中学校在学生学业、生活、思想和心理辅导等方面指导,实现高初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有效衔接;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有效输出高中学校品牌、管理、科研资源,不断提升初中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提高区域初中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教师队伍优化工程。拓宽教师招聘渠道,优先解决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建立与师范院校联动机制,推进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促进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有效利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激励手段,采取区域内流动、城乡一体化管理等方式,引导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城乡间、校际间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对农村学校教师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扩大小学教师参评副高级教师职称比例。建立健全教师分岗、分类、分层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体系,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教师培训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实施弱势群体关爱工程。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坚持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入学,与城区学生享有同等待遇。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利用教育资助基金,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救助。保障“三残”儿童、少年入学,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以随班就读为重点的“三残”儿童入学保障体系,义务教育阶段“三残”儿童入学率94.7%。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推行乡镇干部、教师“双代理家长制”。



(微信扫描分享)
四川省整合资源加快凉山州教育发展
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厅
四川5年内每年培养3000名公费师范生
  记者15日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