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改善大民生——2013年青海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23.12.2013  10:57

青海新闻网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目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2013年初,省委、省政府在确定民生工程时,以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方式为扶贫开发关键切入点,提出具体目标任务。

  一年来,全省扶贫开发系统不断创新思路,瞄准贫困对象,全方位制定扶持计划和落实扶贫举措,追求探索帮扶实效,扶贫重点项目有效实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全省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

  易地扶贫扶民心

  今年,通过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全省投资3.9亿元在125个贫困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72个,搬迁安置1.24万户、5.4万人。

  初冬,记者来到了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麻尼台村。湟源县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说:“扶贫工程是一个大平台,在这个平台的带动下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民生项目资金都能在这有效聚合,助力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还盖有白雪的纳巴公路从村前笔直穿过,道路两旁白杨挺立,村里家家户户青墙红瓦,清一色朱红色铁大门,村中央崭新宽敞的综合办公服务中心让人眼前一亮,亭台前、健身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休闲、娱乐……这就是麻尼台村,今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村104户354人,从离县城十几公里远的脑山搬到离县城不远的纳巴公路旁。

  从之前简易的土房子,搬到现在的封闭式新房,加上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以易地搬迁工程为平台,村里人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大力推进易地扶贫工作中,全省扶贫部门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与小城镇建设,与土地整理项目,与党政军企共建,与房地产开发等结合起来,扶贫项目的聚合效应开始显现,越来越多民生项目通过扶贫平台瞄准贫困村、贫困对象集中发力,而合力、聚力带来的效应也正如麻尼台村所体现的一样:一次扶贫,永久受益。

  我们在采访中明显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使得不少贫困村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波航乡胡思洞村的一名驻村干部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以前住在山上时,村里的道路脏乱差,村民的穿着也不太讲究,农闲时节,年轻人的消遣活动就是打麻将,上了年纪的就蹲在墙根晒太阳,因为看不到致富的门路和希望,有不少人是在“推日子”。搬到新村后,村里的环境变了,大家都爱干净了,就算农忙时节拉运麦草,村民都会在事后自觉地清扫村里马路。眼见邻居发了财,以前的“懒人”也勤快了,大家都一门心思的想把日子过好。

  扶贫要扶人更要扶心,只有让贫困群众看得到、感受得到希望,只有让贫困群众认识到、体会到努力致富、勤劳致富的希望,只有拔除“”的思想,让贫困百姓挺起腰杆自信起来,才能真正的消除贫困,奔向小康。

  整村推进兴产业

  今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把整村推进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之一,投资4.5亿元在38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经过几年的模式创新,青海特色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整村推进模式也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开发方式已演变成,创建与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扶贫模式,联户经营型、入股分红型、股份合作型、土地流转型、专业合作型、基地集中型、企村共建型、租赁经营型等多种扶贫新模式整体效益日益显现。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马场村是今年西宁市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覆盖区之一。12月初,正值农闲时节,记者在该村村委会,与当地村民进行了一番交谈。村党支部书记吴有福向我们讲述这样一个事:有416户的马场村今年整村推进项目选择的产业是中藏药种植(主要是当归),有339户村民都小心翼翼的种了不足2亩的药材,大部分人心里都没底。谁曾想,种药材的丰收了,亩均收入平均都在8000至9000元,很多人后悔没有多种几亩。于是,这个冬天,中藏药材苗子,在马场村成了抢手货,很多村民都嚷着要多种几亩地。

  马场村村民的种植热情也给了大通县扶贫局有关负责人以扶贫产业带动实现集中连片项目的底气。

  “明年,马场村中藏药材的种植规模保守估计也得上千亩,通过马场村的辐射带动,看来,一个上万亩的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很快就能形成……

  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案例,但从中我们能感受出,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政府引导的必要性和产业支撑的重要性。

  据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西宁市围绕目标任务,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模式、项目运行和利益分配机制,在组织审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项目等扶贫开发项目时,改变以往召开会议、审查项目文本的方式,深入项目乡镇,邀请乡镇干部、项目村主任、项目户代表、实施项目的专业合作社法人等参加会议,共同审议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项目定位、组织实施、群众参与等情况,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也正是这种深入基层的“一线扶贫工作法”,使得我省在整村推进突出产业发展时,才能立足贫困村的具体实际,做出科学的规划,才能正确引导贫困农户,通过产业走上致富路。

  就全省来看,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创建与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引导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动员项目村贫困户按照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模式集中连片发展整村推进产业项目,确保了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作者:张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