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四川水土流失面积近20万km2 历时17年长江上游森林归来

28.09.2015  10:33

  万山千河之省四川,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层层叠叠的群山,见证了一个奇迹:在半个世纪里被砍伐殆尽的大地,今天又恢复成了森林。森林覆盖率超过上世纪中期;茂林修竹遮蔽所有宜林山地;长江浑水期从17年前的每年300天减少为150天……17年,四川人民用锄头和背篓,用汗水和坚韧,唤回了消失的青山绿水,诠释了中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曾是长江上游最大泥沙输出地

  青藏高原向东俯冲,留下千山万壑。千百年来,这里茂密的原始丛林因为人迹罕至而存活繁衍,养育天府之国,庇护万里长江。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多万人的森工队伍开进深山,打碎了森林的千古幽梦。无数参天大树,被变成国家急需的铁路枕木、矿井棚架、炼钢的木炭,以及后来当地高速增长的GDP和财政收入。麻烦也随之而来。林区塌方、山洪越来越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四川水土流失面积接近20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9亿吨,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泥沙输出地。

  1998年大洪灾过后,中央决定长江上游彻底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工企业全面转产,投入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次年,中央再出重招,在西部地区实施坡地退耕还林工程。划时代的大转折。四川十万“砍树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千万农民割掉山坡上最后一茬庄稼,一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在巴蜀大地展开。

  森林覆盖率现比1948年提高10个百分点

  1998年9月1日,川南林业局613林场下着毛毛细雨。场部院坝一角堆着二十几台油锯、几十把斧头,上面贴着封条,盖有鲜红的公章。上午10点,四川省禁伐封锯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开场,“一棵也不准砍了”“再砍一棵树子就摘领导帽子”……

  伐木工郑皆斌此后被任命为617林场副场长,带着工友上山栽树。每人背七八十斤重的苗子,爬三四个小时上山。窝子深40厘米、直径40厘米,前后左右隔一米,每人栽完200株才能下山,动作慢的两头摸黑。有的睡觉前不敢洗手,全是血泡。4年后,617林场栽了600多万株树。郑皆斌用断20把锄头。

  家住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郊的李章锋是“森二代”,接父亲的班才3年就遇到“禁伐”。他选择留下来“弥补父辈无意中造成的损失”,和妻子李琳鸿一起加入四川林业筑路工程五处的造林队。在森工造林队伍的努力下,到2010年已找不到荒山可栽树。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四川净增森林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目前的森林覆盖率比1948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省林地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占这个农业大省国土面积的一半。

  “森林食品”旅游经济红红火火

  一边是艰辛的植被恢复,一边是痛苦的经济转型。17年筚路蓝缕,纤弱的幼苗长成了年轻的森林,生态经济的曙光也在西南山区升起。今年,四川“森林食品”已发展到400多种,80多家企业把他们的“森林食品”推上了电商平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四川生态旅游总收入增长150倍,去年实现近600亿元。在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下,四川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070亿元,同比大增28.6%,其中自然生态资本的贡献成为主要动力。

  新华社记者 黎大东 周相吉 吴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