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到2020年 贫困人口实现充分就业

20.08.2015  09:20

为深入实施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支持力度,更好地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内源动力,日前,三江都市报记者从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该局制定《关于精准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聚焦全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到2020年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养老、医疗保障

 

按照《方案》要求,乐山市人社局将紧紧围绕全市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部署,着力聚焦4个贫困县(区)、省定259个和市列210个贫困村17.73万贫困人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狠抓就业创业服务、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强化维权服务等举措,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到2020年,使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实现充分就业,就业率达到100%;贫困地区人人享有养老、医疗保障,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100%;每个贫困乡、村都有能够示范指导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用型人才。

 

今年,乐山市人社局派出18名干部到峨边、马边驻村帮扶,要求摸清情况,拿出帮扶方案。并特别提出,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支持力度,最大程度地把重点项目、资金和各项资源向帮扶村倾斜,主动协调有关市级部门,把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重点投向贫困村,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

 

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建立贫困地区创业服务“绿色通道

 

方案》指出,要在健全就业援助工作台账,完善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致富增收;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力度,促进转移就业;强化自主创业政策扶持,建立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加强社保征缴扩面力度,确保贫困人员应保尽保;提升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等方面重点做好工作。

 

在就业能力方面,围绕产业扶贫,大力开展特色旅游从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态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技能;将彝族刺绣、嘉州绣等传统技艺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广泛动员组织彝区、山区妇女参训,促进彝区、山区妇女居家就业致富增收。

 

为“两边一区”购买“就业大篷车”,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信息、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贫困对象就业创业。同时,在贫困地区开发农村公路养护、保洁、环卫、治安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安排农村低保家庭成员和残疾人等贫困人员就业。

 

在创业扶持方面,鼓励贫困地区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对有创业意愿达到开展创业+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给与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建立贫困地区创业服务“绿色通道”,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贫困群众创业脱贫,培育和打造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提高城乡居民参保覆盖率确保贫困人员应保尽保

 

深挖参保潜力,确保贫困人员应保尽保,积极探索征缴方式,努力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养老保险,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险。鼓励有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升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在现有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基础上,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因病住院的费用再次进行报销,降低贫困人员就医费用支出。实施特殊疾病救助,将贫困地区内住院疾病排名、费用占比前十位的病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对患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半瘫痪、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病人等行动不便到医院就诊有困难的扶贫对象实施家庭病床。

 

对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在全市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报销比例再提高、住院起付线标准降低,提高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保待遇。

 

实行工资直接发放延伸维权服务

 

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为在乐山市务工的扶贫对象办理“社保卡”,实行一人一卡,完善劳动者工资支付台账,将劳动者工资按月足额存入“社保卡”,直接发放给劳动者本人;建立贫困地区“流动仲裁庭”,创新服务方式,指导贫困地区劳动人事仲裁委建立“流动仲裁庭”,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对于涉及帮扶对象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做到优先受理、优先调解、快速结案,切实维护扶贫对象的劳动保障权益。

 

另外,《方案》也在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人才对口援助、人才引进力度、夯实稳定人才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划。(三江都市报记者 赵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