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袁隆平”35年自费研制出彩色糯玉米

24.08.2016  15:09

“这一箱是没有杂交过的玉米种子,而这一箱是杂交过的。现在我的工作就是把这几百上千袋的种子按照这样分好。”康登伦坐在圆柱形的皮凳上,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仔细地把跟前箱子里的种子袋,按照袋上的标识分门别类。头顶,老式吊扇呼哧呼哧转个不停。

在位于龙泉驿保安寺路的一个老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刚被评为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的康登伦。身上宽大的浅蓝色衬衣和麻布短裤,把康登伦衬得更加瘦削。一说起他那几大箱玉米种子,这位79岁的老人,瞬间两眼泛光,倍显精神。

从捏扁的烟盒里抽出一根烟,点上,康登伦开始回忆起他和玉米近三十年的故事。科研初衷

种出好吃高产的糯玉米

康登伦一手捡起一包杂交过的种子,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宝宝”。“因为它们是妈妈(母本)和爸爸(父本)结合的成果。”据了解,这些“爸爸”和“妈妈”都是康登伦从千百种玉米种子内挑选提取,然后按照遗传规律将它们试验结合而成。

今年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种子播撒到试验田。“看看这些种子的成果如何,进行对比后筛选出好的品种。”1957年,康登伦从宜宾农校毕业,分配到凉山州甘洛县农业局工作。1981年调到成都龙泉驿区农业局种子公司工作,担任种子公司经理。一次,同行的朋友拿来了一包韩国的糯玉米种子,让康登伦眼前一亮。康登伦揣着这包宝贝,找到了一农户的土地进行试验。

然而,玉米长势却不好,产量不高。康登伦回忆,结出的苞谷只有一般大小的三分之一。“可是味道又甜又香,口感很糯。”康登伦开始思考,能否把本地的品种和外地的品种结合培育,产出味道又好产量又高的玉米?这一思考,就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的“折腾”。开荒育种

一锄头下去突发胃穿孔

要进行试验,首先就得有田。前前后后但凡可以使用的空地,康登伦就扛把锄头去开荒。

“那时候龙泉还处于慢慢开发阶段,所以找小块空地进行开荒种田不太困难。有的虽然已经被征用,但是还未动工修建。”然而,开荒这一步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有的黄泥地已经被推平,但是特别硬,用锄头开垦时得费很大的力气。”在龙泉北干道附近开荒时,康登伦大锄一挥,刚触地,腹部就开始钻心地疼。

幸好,附近的人及时发现,把脸色发白全身冒汗的康老扶到床上休息,并赶去通知正在准备午餐的老伴。

到达卫生院后,已发现是胃穿孔,又立马转到了区医院开刀做手术。到现在,康登伦布满皱褶的肚皮上,还有一道刀刻似的疤痕。

手术完成后,康老在医院只休息了一个星期,便又整装出发继续挖地种地。候鸟人生

在异乡种玉米遇劫

康登伦的研究生活,与候鸟无异。

研究出一个高产优质的糯玉米品种,不只是简单的观察、记载,更多的是对比、筛选、分析等综合评价工作。据康登伦介绍,往往要经历至少六年的重复播种,开展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同等种植模式、同类品种品系同田对比,综合分析品质、性状、适应性、抗逆性等的相关数据,一代一代地不断对品种进行优化。因为玉米的播种有温度要求,每年为了多种一季玉米,争取多一点新品种研究时间,在秋冬季节,两老就会飞往温暖的云南或者广州等地,租地种玉米。

“一到那,我们就去找有闲置土地,或者愿意出租土地的农户。”有了土地,也就有了研究的保障。来回的迁徙,虽然折腾,可康登伦也乐此不疲。只不过,在陌生异乡的日子有时也不那么好过。

十几年前在海南,康登伦骑车去镇上取钱交地租,没想在路上,竟遭遇了一次打劫。“幸好不是在取完钱回去的路上哦,那两个人也只是在我身上拿了包烟,和一点现金。”生活“吝啬”

却对乡亲大方

年复一年研发高产优质玉米,康登伦面对的不仅是身体和精神上的考验。在经济上,因为都是“自掏腰包”搞研究,他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租地都是自己解决费用,靠我们老两口的工资,不节约点哪行?”康登伦告诉记者,大到准备工作室,小到缝制装种子的牛皮纸袋子,都是老两口亲自操刀。

对自己“吝啬”,可是对乡亲们,康登伦可是大方得很。研究出的糯玉米新品种,康登伦和老伴总是一人扛一袋,亲自送到各家农户,无偿送给他们种植。

据康登伦介绍,1996年,最初的成果——川玉糯一号研制成功并给农户种植后,平均每亩每年给农民带来了两百块的增收,有的甚至上千。目前,龙泉驿区的糯玉米种植面积也从无到有到现在的2万余亩,现在黄土镇、洪安镇的早春糯玉米种植模式也让农户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平均每户种植户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

在这奔波的几十年间,康登伦先后选育培育出川玉糯一号、川彩糯一号、雪糯、彩双糯等高产优质糯玉米新品种40余个,并在四川、海南、广东等8个省进行了推广种植。其中川玉糯一号于200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级审定(审定证号:国审玉2003036),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糯玉米新品种。而这些“接下来的目标,就是研制出能一亩收成600公斤的糯玉米种子,真正实现高产。”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 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