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群众笑脸上的“答卷”——朝天区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张玉伟
2014年,朝天区精准识别出贫困村64个,贫困户7421户25518人。截至2017年底,37个贫困村、2053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困,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2%。
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2017年,朝天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一股股脱贫攻坚的暖流不断激荡着“川北门户”的广袤大地。
精准施策 整体推进
“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获全胜不收兵’的精神,聚焦目标,压实责任,精准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摘帽。”1月8日,市委常委、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在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话语铿锵。
朝天地处川陕结合部,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瘠薄,是国家级贫困县区,也是秦巴山区连片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面对基础差、底子薄、财力弱的区情,如何让面大、程度深的贫困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区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朝天区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1+4+11+N”脱贫攻坚总体方略,举全区之力、集全民之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体战。特别是2017年,该区打出“1+1+26”年度攻坚政策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夫,持续精准发力,构建起党政主导、行业主帮、群众主体、社会主动的工作格局,圆满完成年度减贫目标任务。
“要取得脱贫攻坚胜利,必须确保规划落地。”该区把精准扶贫和以“强班子、强产业、强基础、强服务、强治理、强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村行动”相结合,在点上,按照贫困村、户脱贫规划,精准瞄靶、精准滴灌,实现了规划精准到村、措施精准到户、帮扶精准到人;在面上,做到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思想上同等重视、政策上同等待遇、工作上同步推进、规划上同步脱贫,集中力量解决区域发展共性问题。
产业富民 稳定增收
“村村携手、户户联帮,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展好产业,共同战脱贫、奔富路。”该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梧桐村,与建卡贫困村金花村“义结金兰”,两年来,金花村食用菌产业从原本的3万椴已图破至50万椴,让该村群众搭上了脱贫奔康的快车。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奔康,已成为朝天脱贫攻坚最基本的经验。
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5+N”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园区牵引效应,带动1500余户贫困群众连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12万亩,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依托朝天省级经开区、4个AAAA级旅游景区,立足贫困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旅则旅,走特色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路子,12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同时,该区不断深化“户改场、场入社、社联企、企接市”主体培育机制,积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1+3”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大力促进农业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兜底、收入分成、入股分红、二次返利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全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带动50%以上的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近1000元以上。
强化投入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是基本民生保障,是发展产业的先决条件,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要千方百计补短板、想方设法夯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朝天区委副书记、区长伏玉琼说。
“贫困,根源在于困。”挪穷窝才能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换新颜。朝天区扎实推进安全住房保障建设,探索出“菜单式选择,差异化补助”的易地扶贫搬迁“朝天模式”,为贫困户拟定了11个选择菜单,全面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补助标准,2017年,1048户3644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好房子。
“这几口大缸,我要一直要留到起,要让后人记得以前生活的艰苦,珍惜今天的好生活。”陈家乡梯子岩村余正兴家背水的坛子、装水的大缸已传了五六代人、100多年历史了,但自从有了自来水,全都下了岗。
一股股清泉流进千家万户,一盏盏电灯点亮每个人的心房,满格的信号更拉近了山里山外的距离。
2017年,该区围绕“缺啥补啥”制定“需求清单”,累计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亿多元,同步实施2017年、 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水电路网、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高标准打造了蒲家乡罗圈岩村等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资金投入实现从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到“对照标准、按需筹钱、按需实施”的大转变。目前,全区贫困村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通组公路硬化率达90%以上;安全人饮解决率达100%;通信网络达标率达100%;生活用电、广播电视达标率均达100%,为群众脱贫奔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服务 保障民生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因病致贫是山区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近年来,朝天区大力实施医疗系统的能力扶贫、体系扶贫、救助扶贫“三大战略”,投入专项资金规范了64个贫困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添置医疗设施设备,纵向整合医疗资源,在全市率先打造“医联体”,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走出了一条医疗脱贫的特色之路。
“不让一个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因学返贫”。五年来,朝天区全面构建了“免、奖、助、贷、补”救助体系,落实好“金秋助学”、“雨露计划”、“三免一补”等系列普惠政策,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广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截至目前,该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卫生室达标率、行政村合格卫生计生技术人员配备率、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100%;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率达90%;98%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获得感、认可度、满意度明显提升。
广泛聚力 合力攻坚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安到了灶台上,家家都住上了安全的房子、有了脱贫产业。”中子镇印坪村第一书记李江桥看着村里的变化,黝黑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
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省、市、区定点帮扶部门尽心竭力,3000余名党员干部对全区所有行政村和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建成一大批帮扶项目,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移就业、稳定增收。
2017年,该区积极搭建起方便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帮扶部门、民主党派、社会组织、爱心企业、成功人士通过不拘一格的扶贫形式,丰富多彩的扶贫内容,倾力而为,全区社会力量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1.2亿元,共同演绎出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彩“大合唱”。
该区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海螺水泥在贫困村设立“扶贫直营店”,服务于民、让利于民;岚晟生物科技公司出资150万支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建设,形成“社会资金建+集体经济管+合作社经营”的发展模式;裕鑫农业、棒仁食品、三元茧丝绸等企业在基地建设上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优先采购贫困村原材料……
更多的朝天籍成功人士义无反顾地支持家乡、建设家乡、回报乡梓:朝天镇三滩村赵清明、赵清军兄弟俩,出资280多万为村里修路改水,投资1000多万流转撂荒土地栽种藤椒3000多亩,吸纳当地老、弱和剩余劳力250余人就业;大滩镇自然村谢宗明,垫支600余万用于该村修路架桥,发展特色产业,让“天路”连通了山外的世界,让自然村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两河口乡两河村芮明光成立了“敬老基金”,从2013年开始对该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敬老金,还对全乡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予以资助……
决胜脱贫攻坚战,不破楼兰誓不还。2018年,朝天将继续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无愧历史的使命感、不负人民的责任感,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以坚定的信心、精准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 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份庄严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