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劳动岗位最光荣?——盘点改革开放30年职业流变

02.05.2014  17:58

新华网太原5月2日电(记者王井怀 刘怀丕 孙亮全)司机曾备受追捧,专家学者曾摆过地摊,上世纪末的“下海潮”如今成了“国考热”……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许多“金饭碗”掉价成了“土饭碗”,也有不少曾经的“土饭碗”逆袭成了“香饽饽”。专家认为,时代大潮滚滚向前,职业涟漪波动不断,不变的是,时代的“探照灯”总会照在以先进生产力为经、以人们需求为纬的坐标点上,身处其中的劳动者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年代秀”。

80年代:“八大员”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驾驶员、售货员、邮递员等现在很普通的职业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梦想。“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八大员’‘十大员’。”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太原老司机孙天德说,“八大员”“十大员”是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对热门的驾驶员、售票员、邮递员等职业的统称。

驾驶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收入比较高。”80年代开货车、90年代跑出租的孙天德说,“我开货车时收入已经属于中上层了,但那时出租车收入更高,有一年报纸还把出租车司机评为最受欢迎的职业呢。

老孙回忆说,在八九十年代出租车是奢侈品,出租车司机更是牛气冲天。老孙的一个朋友是太原市较早的出租车司机,“80年代时,他每天把车开到太原的地标迎泽宾馆那儿一停,来了乘客就拉,没客人就歇。没几年就戴上大金项链了。”90年代初开始转行跑出租的孙天德也过了一把瘾。“当时一个月赚三千很轻松,普通家庭也就是六七百块钱的收入吧。

热门职业往往出现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行业。”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张建武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个时代流行的“八大员”“十大员”等职业正是中国刚刚步入的工业社会的产物。“‘八大员’体现了新时代的苗头,收入高又体面,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90年代:从脑体倒挂到知识改变命运

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八大员”光环渐退,成为普通职业。而同时,由于对科技知识的巨大需求,知识型人才开始在中国的舞台再次绽放光芒。

社会对知识的渴求在80年代就爆发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但是脑力劳动者的工资体制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了脑力劳动者收入低于同龄体力劳动者的‘脑体倒挂’现象。”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说,那时时常有“教授卖烧饼”“专家摆地摊”的新闻。

同时,专家认为,除了当时延续计划经济僵化的工资体制外,“脑体倒挂”也客观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亟须的是体力劳动者,而非知识型人才。

这一局面在90年代开始改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90年的27.1:41.3:31.5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

“90年代以后,由于工资体制渐渐理顺,二、三产业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等原因,知识分子的收入开始大幅上升。”谭克俭说。

1995年调入山西社科院的谭克俭对此感受很深。“在评定工资时,社科院院长往往选择按正高职称评定,而不是按行政职务走。”谭克俭说,“因为体现学术能力的正高职称要比院长这个行政职务的待遇好。论工资,正高职称比副厅级干部还高。

00年代:“公务员热”持续多年

近年来,千万学子“觅封侯”,公务员成为又一个热门职业。数据显示,200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仅8.7万人,这一数字到2013年就增加到111.7万人,在此期间,最热职位的录取率也从约300比1飚升到4000比1。

晋中这样不知名的地级市公布450个招聘岗位,竟然有15000多人报名。”刚刚参加完山西省公务员考试的某985高校研究生郭小倩说,“我感觉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依然火爆,考前一周几乎整个晋中市区的宾馆都爆满了。”最后,郭小倩不得不在郊区找了一家小旅馆将就住下。

公务员热为何连续多年“高烧不退”?郭小倩说,每年都会有很多师兄师姐报名公务员考试,“除了少数是认定自己适合走仕途外,大部分人特别是女孩子都是看重了公务员的稳定、体面。

公务员热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张建武说,在由权力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公权力也没有完全关进“笼子”,因而公务员会有不少诱人的隐性福利、灰色收入等。同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尽管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因而,普遍缺少安全感的劳动者更加青睐公务员。

公务员热‘退烧’是迟早的事。”张建武说,从大趋势来看,公务员的隐性福利正在慢慢消失,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将会解除人们从事其他职业的后顾之忧。“将来人们的选择会更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也会渐渐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