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竞争与合作 成渝迈向一体化发展

11.04.2016  08:02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到今年已经第19个年头。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相距不到三百公里的西部核心城市,有着相近的区位优势,有着相近的人文环境。成渝两地的情结依然斩不断,分不开。

  从竞争关系到协同发展,近几年川渝两地的发展思维也在与时俱进,从发展角度看,双方加强合作的思路已经成为主导。那么,在成渝城市群规划获批之前,又是如何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呢?

  19年来,成渝之间从味蕾之争到性格之争,再到产业之争,大家彼此都不服输,但是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人用“打是亲骂是爱”来形容川渝两地共度的这19年,更有人认同这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19年。

  如今,从分家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成渝竞合19年,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A 竞争

  从经济区到城市群 成渝从竞争走向合作

  筑巢引凤 四川“抢穿”重庆皮鞋

  2016年3月,位于安岳的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内两家制鞋企业投产,四川永强百丽鞋业属于其中之一,但其入驻园区的时间并非最早,2015年10月才成为该产业园中的一员。

  渝成国际制鞋园区采取政府搭台、以企建园模式,由龙头带领、中小企业抱团入驻,早在项目一期破土动工前,已经吸引71家企业入驻。四川永强百丽鞋业总经理邹代强说,他的企业从成都迁来,看重的便是安岳在成安渝高速公路中点,能同时辐射成都、重庆两座大城市。邹代强的企业入驻园区时,已经有数十家重庆企业和园区签约,“看重的就是安岳富足的劳动力市场,成都的鞋企都了解,安岳制鞋工人非常多,到安岳就是要抢占制鞋熟手。

  “没来的鞋企现在都比较后悔。”渝成制鞋产业园投资公司综合事务部经理、安岳项目部负责人张伯军接过话说,最早跟渝成产业园签约的一批鞋企,70多家中,有30多家来自重庆。

  成功吸引大批渝企,有人说因为制鞋园区筑巢引凤做得好,也有人说是跑马圈地肯下功夫。在成渝两地纷纷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不得不说,制鞋园区的积极主动赢得了一筹。

  张伯军说,2012年成渝两地鞋企提出转移时,在重庆发展的他,看上了邻近的四川安岳县,并立即跟安岳县政府接触和对接。“借助成安渝高速,到成都和重庆均在1小时左右,今后这里距天府国际机场只有40分钟车程,距重庆港口也仅50分钟车程。关键是160多万人口的安岳县,能就近满足鞋企的招工。

  2013年,重庆璧山有约100家鞋企分别与安岳渝成制鞋产业园和乐至鞋业工业园签到入驻协议或意向书。“鞋材配套生意,一方面要跟着大企业走,另一方面要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是我看中安岳的主要原因。”一位已经落户安岳的璧山皮鞋来料加工厂负责人如是说。

  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也是这些新兴产业园区能够吸引渝企入驻的重要原因。“一期包括鞋材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招商中心和少量商业配套。”张伯军说,接下来园区还将进一步扩充产业链,引进包括出口基地、品牌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及建设学校、酒店、写字楼和商场等,全面解决园区内从业人员购物、就医、子女上学等问题。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安岳园区如今签约的重庆鞋企占到了60%以上,数量上远远超过成都鞋企。

   同台竞技 沃尔沃基地花落成都

  除了传统的制鞋业,川渝两地的赛跑在更多赛道上进行。

  2011年2月,瑞典沃尔沃公司监理会做出决定,成都成为吉利沃尔沃汽车项目在中国的首个生产基地。坊间热论已久的吉利沃尔沃汽车项目工厂选址,尘埃落定在成都。一片哗然中藏着唏嘘声,“重庆错失了好时机”。

  在此之前,沃尔沃S40和S80已经在位于重庆的长安福特工厂进行代工生产,这一度让重庆汽车工业引以为傲。然而,拥有先机的重庆居然没能抓住沃尔沃在中国的首个生产基地。

  “成都的胜出与态度有关,”一位参与了和吉利谈判的成都金融界人士说,从2004年起,成都经开区的招商团队便开始前往宁波拜访吉利集团,坚持6年力邀李书福。

  “那时候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暗地里接触吉利集团。希望吉利在收购沃尔沃成功之后,将生产基地放到当地。”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投资服务局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城市依凭和沃尔沃极好的人脉,有的则是给予很多巨大的招商优惠政策。

  不过,成都既缺乏与吉利传统深厚的人脉关系,在招商政策优惠上也无法与一些地方相比。手里最好的一张牌就是诚意和服务效率。

  成都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桦回忆,漫长而艰巨的谈判有几次到了悬崖边,又被拉回来。“最大难点之一就包括地方的融资支持力度,”李桦说,“手里并不宽裕”的成都是绞尽脑汁想出的办法。

  成渝汽车“争夺战”中一度占据上风的成都,也给了重庆更多赶超的动力,诸如在上汽通用五菱落户重庆上扳回一城。

  B 合作

  “长安整车厂在重庆,发动机底盘成都造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川渝两地都在重点打造汽车产业并不意味着“水火不容”,更多的是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比如重庆的捷泰格特是四川一汽-丰田的稳定供应商,重庆的长安汽车更是有30家左右的供应商来自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发动机、底盘等均来自成都。

  “我们和成都的合作比较多。”长安汽车采购部采购规划处处长朱祥文告诉记者,成都华川、天兴仪表、宁江山川等成都企业,正在为长安汽车提供零部件,提供的产品包括发动机、底盘、电器等,“2014年长安汽车在成都地区的采购金额在20亿元上下。

  朱祥文介绍,长安汽车与成都的合作由来已久,最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陆续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在长安汽车看来,成都供应的零部件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一定优势,成都供货商在质量控制、产品研发方面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还有其他考虑。”朱祥文说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必须从质量、成本、开发、交付等方面综合考虑,他认为成渝两地有不可取代的地缘优势。

  重庆工商学院前校长杨继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和成都在汽车产业上进行合作是大势所趋。他认为,成都以高端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发展对象,而重庆是普惠型的发展路径,这正为二者的合作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并为区域的产业整合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发展空间。李桦也曾公开说过,经开区将拓展汽车研发的产业链,与重庆充分合作并良性竞争。

   “同城思维”成渝携手这五年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济学家林凌认为,这意味着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14年路程终于走完。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这一定位得到各方认同,两地迅速行动。以广安为例,为重庆工业配套的企业涉及8个行业251户,隆创动力、银钢凸轮等一批重庆知名企业将生产基地和总部迁至广安;视线转移到资阳,当地从重庆引进投资约10亿元的纺织产业、投资近9亿元的农机产业,和成都共建了成资工业园。

  在此基础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6年3月通过。从经济区到城市群,分析认为,从区域发展到城市化,以产业发展到以人为本,这是一个更大的跨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地一体化。

  当然,川渝合作同质化问题突出,竞合关系微妙,也是不可忽视的现状。“要克服两个城市发展之间的各种内耗,还是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引导。”专家认为。

  事实上,在成渝城市群概念提出之后,川渝两地确实迈得更快。

  去年5月,四川·重庆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交流会暨工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成都举行,重庆市长黄奇帆率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考察,两地首次围绕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达成备忘协议,将共同推动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共同加强公共服务互助、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联动、产业发展合作。

   从方言、火锅到文化,辩了19年

  川渝两地,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互不服输?现已无从考究了。

  19年来,川渝究竟在争什么?仔细梳理后发现,两地民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文化、饮食、方言、美女等方面。

  首当其冲是文化之争。重庆是山城,当地百姓为巴人后裔,推崇巴文化,性格耿直火辣,城市雄奇险峻。成都地处成都平原腹心,成都人做事细腻,生活悠闲,城市美丽雅致,文化底蕴浓厚。很多人认为,成都更有人文氛围,名人辈出,城市生活气息更浓。重庆立即举出陈坤、李云迪的例子,说这两位气质男神都是重庆出产的。比较两地人,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重庆人的性格是花岗石做的,很硬很直;成都人的性格是用橡胶做的,软绵绵的。

  其次是饮食之争,这一直是争论的主题之一。最著名的则是长达二十多年的火锅之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重庆的麻辣火锅逐渐传入成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有品牌的火锅才铺天盖地进入成都,大有攻城略地之势。而眼看自己城池失守,成都人却是另有高招,放眼四海,用“拿来主义”减其辣增其香,将传统火锅演变出鱼头火锅、鳝鱼火锅、药膳火锅、酸菜火锅等花样,味道千变万化。

  再次是美女之争。关于美女之争,是两位网友口水战永恒的话题。一种说法是,成都美女有味道,皮肤水色好,会吃会穿会打扮,声音嗲嗲的,说话像唱歌。在成都,女人就是生产力,美女就是经济。而另一种说法是“山城多美女”,重庆女人美得有一股霸气,她们不能同成都女人比气质,却可以同成都女人比腰身,重庆女人练就了一副好身段,修长而苗条。

  还有方言之争。重庆话好听还是成都话好听?方言也是成渝两地最纠结的一点。虽然在外地人听来,成都话重庆话差别不大。可在两地市民听来,这区别可大了。成都话婉转,儿化音多;重庆话很多平舌音,不拖泥带水。成渝两地的人,都喜欢模仿对方的口音说上那么几句调侃的话。比如让成都人念“三碗三两番茄蛋炒饭”,就会比较费劲,也会招来重庆人的笑声。一种较为折中的共识是,女孩说成都话好听,男孩说重庆话好听。

   越辩越亲热,川渝人逐渐取得共识

  2015年,一位网友手绘的“成都和重庆的区别”组图在网上迅速传开,这组把成都和重庆摆在台面上“PK”图片不但没有掀起“口水”之争,反而引起强烈共鸣。

  “真实”,“非常认同”,诸如此类的评价在网络上呈现一边倒,透露出两地人早已有的共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位四川游客如此评价重庆,“你可以从平地直接走进一幢高楼的十几层,还可以乘着轻轨穿行在摩天高楼的森林中,看朝天门两江交汇一清一浊的盛景,上半城云集繁华的解放碑、CBD,下半城重庆熙熙攘攘的码头,棚户区……凡此种种,整个山城是立体的、梦幻的。

  同样有重庆游客这样感受四川,“四川人骨子里有一种闲定气韵,安逸之心与活力并存,生成一种独特的闲散生活方式,随处能感受到历史、人文和现代交融。”(记者 李媛莉 张想玲 田雪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