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再现流动性紧张 钱去哪儿了?

29.12.2013  00:58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杨毅沉 王晓洁)27日,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缓解,银行间同业拆借隔夜利率大降48.8个基点。然而,中国坐拥百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屡次在季末或年末面临流动性紧张局面,钱到底去哪儿了?

钱荒”又来了?

银行喊没钱,百姓喊贷款难,可“快速贷款”公司却天天打电话发短信招徕业务,结构性“钱荒”成为货币供应量“老大”的困惑。

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银行之间拆借资金的主要指标,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金的价格水平。自今年12月开始,国内shibor利率大幅上升,不少银行交易员高喊“没钱”,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大银行间四处寻找资金,以维持银行自身的现金头寸。

12月19日,一月shibor利率突破7%;23日,7天、14天两个品种的shibor利率冲高至8%。不禁令人想起了6月底的流动性紧张,当时隔夜拆借利率曾一路疯涨至13%。

不过,在12月27日,shibor全线下降,隔夜shibor比前一天大降48.8个基点,至3.513%。尽管如此,在年末还剩两个工作日的情况下,银行仍然高喊“没钱”。

为了揽储解渴,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近日,兴业银行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期限9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7.6%。而在期限在30天以下的短期理财中,大部分产品的利率已经超过了5%。

银行喊没钱,百姓自然受到波及。年末多个城市的个人贷款全面缩紧,房贷的审批和发放也进一步收紧,不少购房刚需百姓感叹贷款难。但与此同时,不少人每天却能接到是否需要贷款的短信、电话和邮件骚扰,不少大型国企和投资基金更是手握百亿元巨资,感叹没有好的投资标的。

钱到底去哪儿了?

专家表示,流动性紧张绝非由于缺钱所致。截至11月末,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达到107.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眼下流动性紧张的本质,是资金错配导致金融体系内有效流转的资金量不足。

资金配置不合理的一大表现就是信贷资金投放“重大轻小”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撰文指出,中国的信贷投放集中于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传统行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向房地产领域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严重倾斜。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房地产贷款之和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近35%。

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存量,然而,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产生了大量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张茉楠表示。

一位长期跟踪政府投资项目的人士表示,之所以目前的利率这么高,是地方政府为了稳增长而开始投资。地方政府不停地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即使银行不给钱,政府还可以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等融资渠道借钱,无非是利率的问题。这也就不难理解钱去哪儿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一些大型国企通过大型项目获得一家银行贷款或者几家银行的银团贷款,拿到的资金利率又不高,进一步挤压了其他需求。而一些中介机构从一些容易获得资金的单位或金融机构手中拿到资金,再以高利贷放出,转手就可收益。

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存在一部分软约束市场主体,一种是利用行政力借到钱,另一种是借钱不怕贵,其实都是不想还钱,这就产生了挤出效应,剩下的资金量变小,价格平衡点会更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中国融资成本的上升,关键因素就是利率正在由多需求主导而上升。

央行会再“放水”吗?

不少市场人士表示,原先流动性一有“风吹草动”,被戏称为“央妈”的央行就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释放流动性,但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看,央行调控思路转变,使得今年大家对流动性紧张的认识更加深刻。

面对此番岁末的流动性紧张,央行在12月20日通过官方微博表示,通过连续三天的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未来将视流动性余缺情况灵活运用SLO调节市场流动性。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表示,央行一改通过逆回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管理,借助SLO调节,可以看出央行旨在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也是在借此对银行传递控制债务风险的信号。

专家表示,“钱荒”是一个多年存在的老问题,要破解“钱荒”之困,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坚持不懈地推进金融改革,从根本上纠正扭曲的资源配置结构。

宗良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这实际上也为解决“钱荒”难题指明了方向。

刘煜辉认为,未来需要抑制资金进入地方债务平台和地产,同时也要预防大存量债务资金链断裂,守住风险底线。